男,汉族,1937年6月1日出生。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县人。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畜牧系;毕业后在该校师从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动物营养学家杨胜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64年3月毕业后,留校任家畜饲养学助教。1978年调入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82年赴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师从R.J. Moir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于1986年底学成回国。他历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届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副会长,会长;现任全国动物营养学分会名誉会长,全国“动物营养学报”常务副主编。现还任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动物营养学研究员、动物营养所名誉所长、内蒙古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虚拟研究院和内蒙古乳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并担任《中国畜牧兽医学报》、《动物营养学报》和“Livestock science”等国内外多家学术刊物的编委。回国20年来,他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自治区丰收奖一等奖一项,完成学术著作六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39篇,有6篇被SCI收录。多次出席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应邀作报告。 卢德勋博士是改革开放后内蒙古自治区较早一批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从1986年底学成回国到现在已经近20个年头了。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间,他慢慢悟懂了一个道理,这就是:创新是任何一门科学的灵魂和永葆生机的发展源泉。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就没有止境。坚持与时俱进是一个科学工作者毕生必须坚持的治学之道。在回国创业中间,他一直把从事学科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他第一次接触动物营养学理论还是在上世纪50年代。随着学习的深入,对传统动物营养学中间学科思维方式陈旧,一百年来基本不变的学科体系和大量存在的描述性学科内容感到困惑。但由于当时所掌握的知识层面肤浅,根本不具备解开这些迷惑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在国外留学期间,他有幸接触到了世界动物营养学研究的前沿,再一次唤起了他进入解开这一诱人而又令人十分困扰领域的兴趣。 理论创新必然带动技术创新。针对传统理论和技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的缺陷,他提出了一种系统集成型新的实用乳牛营养技术,即乳牛营养工程技术,对提高乳牛科学饲养水平有重要的指导重义。近年来,他曾到全国10多个城市和地区作报告,推广这一技术,参加听报告的技术人员和养殖户达数千人之多,还亲自访问奶户和乳牛场,解答一些技术问题,深受大家的欢迎。大家亲切地把它称之为中国自己的乳牛饲养营养理论和技术。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他又及时提出绒山羊舍饲营养工程技术。这一技术的推广对缓解畜草矛盾,提高舍饲和半舍饲绒山羊生产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20年来,科技创新一直是他回国创业的主旋律。通过科技创新不仅大大提高了他回国创业成果的含金量,而且还产生了广泛和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功地实现了他报效祖国的创业目标。 卢德勋教授一直本着博采众长,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了多项教学和科研协作工作,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赞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年来,他已培养出16名,硕士31名(包括合作培养的研究生),目前正在培养的还有博士后1名、博士12名、硕士28人。对于研究生培养,在学术方面他努力实施“顶天立地”工程,经过不懈努力每年都拿出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研成果。所谓“顶天”就是在学术上必须抢占国内动物营养学的制高点,在科研方面一定要做到创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成果,力争在学术上占有一席之地。而“立地”是指要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解决自治区乃至全国畜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服务,为农牧民增收服务。“立地”是我们进行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科研工作不竭的力量源泉;而“顶天”则是“立地”的技术基础。只有拿出“顶天”的科研成果,才能拿出一流的技术成果奉献社会。从1995年开始,他开始和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工作。根据这一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己在研究思路上的优势。2000年由他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王洪荣获教育部和国家学位委员会全国百强优秀博士论文奖,成为全国动物营养学界第一次获此殊荣的单位和个人。卢德勋博士一直注意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和做学问。坚持把教育学生正正派派做人放在首位。用“团结协作、博采众长,求实创新、奉献社会”作为师训来教育学生。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团队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做人”和“做学问”的关系,鼓励学生培养严谨的学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现在他带出的学生已成为全国反刍动物营养研究的一支劲旅。卢德勋博士回国后长期担任学会的领导职务,在创办全国动物营养学报、学会工作改革和促进全国动物营养学会理事会新旧交替等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了全国同行普遍赞扬。 来源: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