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首页 养猪 养猪技术 查看内容

猪场接种猪瘟疫苗以后仍然散发猪瘟的原因

  作者:湖南农大药业 朱中平

核心提示:
  
  近年来许多免疫过猪瘟疫苗的猪场仍发生猪瘟,并以由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所致的温和型(非典型)猪瘟及繁殖障碍多见,造成母猪早产、流产、死胎、不孕,以及造成猪群出现亚临床感染和亚健康状态比较多见,给养猪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1 猪瘟母猪带毒现象不容忽视
  
  据邱惠深研究员研究发现,母猪带毒现象在我国相当普遍,妊娠母猪中带毒母猪比率高达43%。带毒母猪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造成猪瘟的持续感染。先天感染猪瘟的仔猪产生后天免疫耐受性,经反复注射疫苗不产生抗体,成为持续性感染的带毒猪。如果这种猪被误作后备种猪培养,将形成新的带毒种猪群,这样会导致猪瘟传染恶性循环链的形成。
  
  2 疫苗本身质量和使用方法值得关注
  
  疫苗本身的质量直接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组织苗(如脾淋苗)优于细胞苗,猪瘟单苗好于猪瘟联苗。
  
  绝大多数疫苗必须在低温下保存和运输。如猪瘟疫苗应在-15℃条件下保存运输,并严禁反复冻融。但基层分销商大多用冰柜0℃保存,反复冻融现象亦极普遍。这样,疫苗的质量和效价就会大打折扣。
  
  使用方法同样存在问题。稀释后的疫苗不能在2小时内用完,疫苗失效;用碘酊或其他消毒液消毒针头,人为杀死弱毒疫苗;用大号针头注射,导致疫苗外漏;打飞针,免疫剂量不足和漏注;用一个针头打到底,打防疫变成带毒传播。
  
  3 猪瘟的免疫剂量值得深究
  
  虽然我国现用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预防目前流行的猪瘟病毒仍是安全有效的,但以往评价疫苗免疫效果及制定免疫标准通常是以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但常有部分猪免疫后其抗体水平达不到防止亚临床感染的情况发生,因此,疫苗应以能防止亚临床感染为标准。
  
  造成亚临床感染状态主要是由母猪长期带毒、处于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并将病毒传给仔猪所引起的,病毒毒力属于中低水平。虽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但终生带毒、散毒和传播病毒,成为了猪场的一大杀手。
  
  影响猪瘟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的因素有母源抗体水平和免疫前猪群的抗体水平。适当提高免疫剂量可以中和母源抗体及免疫前猪群的抗体,降低其对疫苗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抗体水平。剂量不足时,攻毒后不能阻止强毒在体内复制和带毒。
  
  国家猪瘟免疫程序中推荐的免疫剂量为1头份,是150RID(兔体反应量),这一剂量远低于国际标准,显然在猪瘟发病不稳定地区应用这一剂量,不足以切断猪瘟亚临床感染,在养猪生产中应用适当加大免疫剂量,尤其是在有猪瘟存在的地区。尽管该场使用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后经实验室按规程检测是合格的,但原使用1-3头份/次免疫未能有效控制猪瘟野毒的亚临床感染,而在发生疫情后改用5-10头份/次的免疫剂量证明效果良好。
  
  4 免疫抑制普遍存在是造成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差最主要原因
  
  免疫抑制问题,造成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概括有三:一是营养,二是药物,三是疾病。
  
  营养因素,即营养是否全面,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等。饲料霉变问题突出,霉变饲料的各种霉菌毒素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淋巴结出血水肿,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
  
  药物因素,不恰当的使用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等。
  
  疾病因素,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猪瘟、链球菌等,这些因素造成猪生长发育不良、生长速度减慢或停滞,直接侵害猪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造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抑制。 出现“打了猪瘟疫苗还发猪瘟”的现象。在我国猪群中PRRSV和PCV-2感染率很高,而且呈双重感染,双重感染率达50%以上。表现猪场呼吸道疾病相当严重,继发感染普遍,繁殖障碍问题随时都会暴露。这两大免疫抑制性疾病也是我国近几年来我国猪病流行越来越普遍、疫病越来越复杂、猪越来越难养的最根本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头晕

伤心

搞笑

抗议

路过

已阅

支持

超赞

最新评论

发布主题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10 11:14,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