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豆油市场行情继续走低。据统计,黑龙江地区四级豆油出厂报价(下同)在7000—7100元/吨,保持稳定;吉林地区7000—7050元/吨,下跌50元/吨;辽宁地区6950—7050元/吨,下跌50元/吨;天津地区6800元/吨,下跌50元/吨;山东地区6600元/吨,下跌100元/吨;江苏地区6700—6750元/吨,下跌50元/吨;广东地区6600—6650元/吨,下跌50元/吨。 成本趋降打压豆油 上周,由于美元指数跌至近一年低点徘徊整理,CBOT大豆主力合约再度跌落至910.00美分/蒲式耳附近,较一周前下跌30美分。按照目前美盘期价折算,今年10月船期的进口南美大豆,到国内港口的完税成本仍高达3800元/吨,但在11月份之后,进口美国新季大豆的采购成本则降至3700元/吨以下。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进口豆油市场,今年四季度船期的进口南美毛豆油,到港完税成本位于7100—7200元/吨,中期呈现“近低远高”的排列;不过,参考目前南美市场的出口运费贴水折算,明年一季度船期的进口毛豆油成本将回落到6900元/吨以下。 合同预售异常低迷 进入9月下旬,国内豆油市场总体销售情况仍显平淡,虽然其间受外围商品期货上扬的心理影响,终端市场“闪现”贸易商集中备货(补库为主),不过,比往年假期更长的今年“两节”市场却充斥着厂商竞相跌价的低迷氛围。本月,小包装油市场降价幅度高达15%—20%以上,部分批发商、零售商手中甚至还有今年6月份的备货压库。与此同时,散装油贸易商的节前备货意愿同样谨慎,尤其是在国际、国内市场连续跌价的情况下。 近一周里,节前议价拿货的买家询盘数量下降,多数油厂反映库存的国产/进口豆油供应整体充足,10月份预售的合同议价仅在7000元/吨。而这还不包括近两年我国政府建立的150万吨左右的储备植物油,以及接近650万吨的临储大豆库存。上周,市场传言称,国家可能将198万吨左右的临储大豆转为地方储备,补贴相关企业每吨210元,10月份开始实施,引发业内对宏观政策调控导向的密切关注。 由此来看,目前来看,今年“两节”期间,我国豆油市场料将延续基本面运行特征,等待美元汇率与期货外盘走势趋于明朗。进入四季度,国内豆油消费市场有望季节性转好,而8月份之后的进口油、籽到港供应明显下滑,潜在风险背后仍孕育着中长期套利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