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雅安畜牧业生产在经历了一条曲折漫长的发展改革之路后,如今发展日新月异,成就辉煌。雅安七县一区均培育了独特的畜牧产品,其中,荥经县的长毛兔、雨城区的天府肉鸭、石棉县的草科鸡等尤为突出。 畜牧产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市民的餐桌,更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雅安畜牧业已从家庭副业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08年年底,雅安畜牧业总产值达32亿元,占据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5.2%,成为雅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半边天”。 60年数据的变化 在过去60年里,畜牧业对我市第一产业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发展成绩斐然,随着科技的进步,畜牧业的科技含量日益提升,动物防疫体系日趋完善。 从1949年到2009年,雅安畜牧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畜产品供应一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肉、蛋、奶极度匮乏、市场凭票供应的局面,目前,市场上各种畜产品供应充足,品种丰富。 2008年,全市肉产量16.96万吨;生猪出栏139.2万头;禽出栏1390万只,禽存栏611万只,兔出栏 117.28万只,兔存栏425.58万只,牛存栏14.69万头,生猪存栏108.02万头。 60年前的1949年,全市畜牧业产值仅有0.10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6.8%。经过60年的发展,我市畜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逐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到2008年,全市实现畜牧业总产值32亿元,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2%。 产业化进程加快 畜牧产业化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换的过程。经过多年探索与发展,我市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已有一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专业场站带动型、专业协会带动型、专业合作社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雏型,探索和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我市畜牧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我市形成了以雨城区草坝镇为代表的水禽产业化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该镇水禽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对名山县茅河乡、新店镇的养禽协会等都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全市有畜牧行业龙头企业2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其中,涉及畜产品加工业5家、乳品加工业2家、肉食品加工企业2家等。全市还成立了各类畜禽养殖专业协会若干个,对雅安畜牧生产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畜牧科技成绩显著 一直以来,雅安畜牧业的发展依托于四川农业大学的科技力量,来推动畜牧科技的进步。历时26年,由市畜牧局和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共同育成的国家品种180号川引拉丁诺白三叶新品种,分别荣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历时11年,选育成的197号宝兴鸭茅新品种,已被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批准,并投入1700万元国债资金,在宝兴县建立350亩原种基地,在宝兴、芦山、西昌、古蔺和蓬安建扩繁基地22000亩,在雅安市畜牧局建立牧草种子检测中心,这项成果被省政府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 防疫体系日趋完善 从1949年到2009年,雅安动物防疫体系越来越完善,没有发生过重大动物疫情。按照要求,全市积极推进了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动物产品的卫生安全水平,全力保障市民身体健康。 按照兽医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市各县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按乡镇设立了公益性乡镇畜牧兽医站,并按照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将公益性职能的人员、业务、经费等纳入统一管理,依法承担行政区内动物防疫和强制免疫的组织与实施等职能。除了乡镇上设立畜牧兽医站,配备专门的动物防疫员(兼疫情观察员),并致力于在每个村设立村级防疫员,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以便在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时,能及时作出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通过建立科学、统一、规范、透明、高效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得到了强化,畜牧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畜牧产业布局合理 经过多年的发展,雅安畜牧业已总结出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子,依靠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地理优势,重点以“两小”为突破,即大力发展小家禽、小家畜,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以此来改进农村畜牧业养殖结构的调整,拓宽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现今,已形成了“草科鸡”“二郎山山地鸡”“天府肉鸭”“天府肉鹅”“荥经长毛兔”等一批在全省乃至西南都颇具影响力的优势产业。 近年来,在四川农业大学的科技支持下,雅安先后成立了“草科鸡专家大院”“二郎山山地鸡专家大院”“天府肉鸭专家大院”“天府肉鹅专家大院”“荥经长毛兔专家大院”等5个专家大院,为雅安畜牧“两小”产业的发展注入了科技活力。其中,“天府肉鸭专家大院”在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王林全的指导和带动下,形成了种鸭—孵抱—养殖—疫病防治—饲料—宰杀—卤制品加工—羽绒加工—羽绒制品加工九个产业链,产品畅销省内外。“二郎山山地鸡”发展也取得了良好成效,建立养殖小区9个,生产的无公害山地鸡产品畅销省内市场。同时,生态兔业经济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支柱型产业之一,并成功培育出了 “荥经长毛兔”新品系,于2006年通过省级鉴定。 据市畜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雅安畜牧业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现代畜牧业之路,充分利用四川农业大学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学科优势、信息优势,促进我市畜牧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 石棉草科鸡优质生态受欢迎 在石棉县人看来,不吃草科鸡,不算到过石棉。外地人进入石棉县,当地人最盛情的招待当然就是独具特色的草科鸡。 草科鸡,因其原产于世界著名生态区—贡嘎山南坡石棉县草科藏族乡而得名。据当地人介绍, 草科鸡有青脚黄羽系和乌骨黑羽两个选育系。在外形上,体形浑圆,体格硕大,头部清秀且短宽,多为红色单冠,圆形红耳,喙直较短,以黑色居多,极少为灰色,草科公鸡威武雄壮。 与其他鸡类品种不同的是,草科鸡野性很强,善于飞翔,在山林地间,放牧生存能力和采食青绿饲草能力都很强。当地村民基本采用放养方式来饲养草科鸡,在贡嘎山林之间,草科鸡在优良的生态环境中成长,其肉蛋产品营养丰富,肉质极为细嫩,味道鲜美,且有药用滋补之效。 从2002年起,石棉县开始开发草科鸡,鼓励农户大量饲养,并扶持一批龙头企业进入乡村,与农户签订合同,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草科鸡。同时,邀请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进入石棉县,成立草科鸡养殖专家大院,为草科鸡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据悉,自2002年开发草科鸡以来,石棉县共组建草科鸡专家大院暨保种选育中心场1个,参与开发企业1个,建草科鸡深加工厂1个,注册了草科鸡商标3个,取得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产品3个。共发布了包括6个标准规范的草科鸡标准体系,取得草科鸡品种选育研究、防疫研究、产业化开发等科研成果4个。 草科鸡的发展给当地老百姓也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目前,石棉县已将草科鸡养殖建成为绿色生态养殖基地,年出栏草科鸡50万只以上。 为了促进石棉县“优质生态草科鸡”产业走向全国,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今年年初,石棉县参加了省畜牧食品局组织的“感恩浙江,回报社会”为主题的2009年杭州优质农产品迎新春大联展。在联展中,石棉草科鸡系列产品以优质、生态、健康、美味获得了广大客商和消费者的好评。对于草科鸡的未来,石棉人充满希望,希望更多的经销商加入到草科鸡的品牌推广中,也希望更多的消费者品尝到来自贡嘎雪山边上的特色草科鸡。 经过长达10余年的人工选择和选育提纯后,由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草科鸡列入了《中国禽类遗传资源》和《中国家禽地方品种资源图谱》。 草坝鸭子产业链条长 一直以来,农民的目光大多聚集在土地之上,而饲养小鸡、小鸭子不过是补贴家用的副业,但是在雨城区草坝镇,这里的农民将副业当成了主业,将简单的饲养小鸭子发展成为一个致富的水禽产业。其产业链也由单一的养鸭发展到现在的种鸭孵化——分户饲养——禽病防治——饲料加工销售——宰杀分割——卤制品加工——羽绒加工——布匹辅料销售——羽绒制品加工,形成了完美的水禽产业链条。 追溯草坝镇水禽产业发展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起,经历了从农民单个散打到彼此互动,从联动到双赢,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产业规模。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现草坝镇水禽协会副理事长兰新强首开种鸭孵化“散打”之先河,改变原始的种鸭“谷孵”法,采用“电、火、风、气”相结合的电孵方法,不仅在产量上逐年上升,而且经济效益也不断增加。 同时瞄准小鸭商机的还有草坝的“兰家兄弟”“吕家兄弟”“胡家兄弟”,以及后来的“谢家兄妹”。随后,大家逐步迈上了水禽养殖、宰杀分割、卤制品加工、羽绒制品加工营销之路,一时之间,草坝的养鸭户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养鸭副业变成了主业。 到上世纪90年代初,草坝镇被列入省科委的第二轮、第三轮技术综合开发试点镇。当地政府破题得出结论:引导农民由单一养鸭模式发展为一条龙养鸭,做大养鸭文章。随后,水禽协会成立了,水禽专家大院也建立了,草坝水禽产业不仅多了科技支撑,其行业也逐步规范起来,当地老百姓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据悉,2008年,草坝镇水禽产业实现产值3.5亿元,同期增长16.7%;水禽出栏455万只,同期增长35.8%,仅此一项,就带动农民增收2800元。 放眼未来,草坝镇的目标是要让水禽产业总产值破6亿元。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天府肉鸭原种群从8000只发展到2万只,扩繁群从10万只发展到30万只,种鸭苗生产增涨200%,产值、利润翻两番。水禽产业效益增长40%,经济总产值突破6亿元,让更多的农户走上致富之路。 目前,草坝镇有80%以上农户进入了水禽产业链,带动周边从业人员3万余人。草坝镇正在筹划拟建的集种鸭、雏鸭、商品鸭、饲料、羽绒、羽绒布匹及羽绒制品销售等为一体的水禽专业综合市场,为水禽产业基地建设谱写新篇章。 荥经长毛兔助农增收显著 上世纪80年代初,长毛兔产业以其“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特有优势,让荥经农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迅速成长为荥经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并在80年代中后期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潮,最高峰时,全县长毛兔存栏达到17万只。 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荥经长毛兔产业虽然经历了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资源开发蓬勃兴起等因素的强烈冲击,几起几落,但历届县委、县政府仍始终不渝地坚持抓规模发展、坚持抓优良种群的选育、坚持抓科学技术的推广,一步步将“小兔子”做成了大产业。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科技推动、项目拉动、协会联动,基本形成了“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家大院+科研繁育中心+良种扩繁场+优质种群户+千家万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长毛兔产业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第一产业。 回顾近年来荥经长毛兔的发展,道路虽坎坷,但成绩让人惊喜。2003年7月,荥经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长毛兔专家大院——雅安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荥经长毛兔分院,并于2005年8月被命名为全国科技星火计划示范专家大院。 2005年,省畜牧食品局发文公告育成了全国第一个优良中型细毛型长毛兔品系——“荥经长毛兔”新品系,填补了四川省毛兔品系空白。随后,荥经长毛兔科研繁育中心成立。 2006年,《荥经长毛兔新品系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被评为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全县有史以来第一个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实施《国家荥经长毛兔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实施时间为2007年至2009年。 随着科技上的进步,品牌效应也进一步增强。注册了“荥兴白”长毛兔种兔和兔毛商标,将荥经兔毛特有的松、长、白、细和绒毛率高的优势做成优质品牌。同时,随着“荥经长毛兔”品系的培育成功,省内外媒体对荥经长毛兔进行了广泛关注,云南、浙江等地客商纷至沓来。 2008年,荥经县长毛兔存栏达141.2万只,比上世纪80年代的最高峰时的17万只增加了141.2万只,增长730倍。兔毛产量830吨。农民人均长毛兔纯收入500.82元,占全县牧业收入1240.2元的40.4%。全县有500只以上的扩繁场17户,300-500只的荥经长毛兔优良种群户22户,200-300只的荥经长毛兔优良种群户88户,100只以上的荥经长毛兔优良种群户1371户,全县养兔户达16898户,占全县常住农户的52.8%。同时,该县还通过种草→养长毛兔→兔粪→沼气→沼液→种草的循环经济模式,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生态环境,农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并有力地推动了长毛兔产业的发展。 二郎山山地鸡踏上规模化之路 石棉县有草科鸡,天全县有山地鸡。这里的山地鸡指的是土生土长的鸡品种,味道鲜美,俗称为“土鸡”。 二郎山山地鸡产业是天全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骨干项目,2002年,获四川省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2004年,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在2003年以前,农户饲养山地鸡还是“散打”模式,家家户户各自为阵,尚未形成规模。当年,天全县引进了四川隆生集团成立天全隆生公司,立足于天全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优势,开始大力发展二郎山山地鸡产业。并按照“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隆生公司与农户签订养殖协议,由农户养殖山地鸡,公司负责收购。这样的合作模式保证了山地鸡的销路。农户养殖的积极性高了。 经历了“公司+农户”模式之后,在实践中,天全县又总结出了“公司+农户+信合+保险”和“公司+专业养殖合作社”等发展模式。如今,建成了仁义、紫石、老场等9个二郎山山地鸡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小区,成立多功、大坪2个山地鸡养殖专业合作社。 二郎山山地鸡产业发展得到天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把二郎山山地鸡产业作为重点产业纳入“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列为全县十大重点督查工作之一。为了推进二郎山山地鸡的发展,当地政府从保险、圈舍补助、资金奖励等方面,对农户给予扶持。 今年年初,天全县畜牧局出台了《二OO九年二郎山山地鸡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了本年度产业发展若干扶持政策:第一,对2009年新建圈舍,并养鸡2批以上的规模养殖农户实行以奖代补,补助标准为每户5000元;第二,对有条件租赁或承包他人的空圈养殖山地鸡的养殖户实行奖励;第三,对现有鸡舍基础设施标准化改造进行补助;第四,实行冬季燃料补贴;第五,实行减苗补贴;第六,对养殖效益较好的养户实行奖励;第七,对新建圈舍、消化长期空栏工作突出的乡镇实行奖励。 这些扶持政策的出台将全力推进二郎山山地鸡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下一步,还将突出打造二郎山山地鸡品牌。 记者获悉,从2003年发展至今,天全县二郎山山地鸡存栏规模3000只以上、年出栏1万只以上的饲养户发展到135户。其中,与公司合作的农户有121户,自由发展的农户有14户。全县山地鸡年出栏达到500万只,为农户创造近1000万元的利润。 采访后记 生猪发展是畜牧业的一大产业,但在雅安,生猪发展却不是雅安畜牧业的特色。 雅安畜牧产品的特色是什么?是小鸭子,小兔子,以及特色土鸡。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上几只鸡,几只鸭,在雅安,当地农民将鸡、鸭壮大成为一个致富产业。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新中国成立60周年,农民最大的改变是思维,畜牧部门工作人员的改变依然是思维的转变。在浩大的市场中,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雅安畜牧业发展找到了方向。 雅安地理位置特殊,既连接三州,又与成都市毗邻。发展牛、羊,雅安赶不上三州,发展生猪,又比不上成都附近的市(县)。最终,雅安将发展重点瞄准了小家禽畜类,围绕雅安的生态优势,以及四川农业大学的技术优势,走上了特色生态畜禽养殖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