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6月15日开始,生猪价格历经了近一年之久的下跌之后,又开始缓缓上涨了,到目前为止连续上涨已接近十周。猪价的上涨仿佛阴霾中透出的一缕阳光,让人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焦虑的心也在阳光的照射中得到缓解和抚慰。然而,冷静下来,人们会发现,这次上涨是一次淡季反常的上涨,这不免让人觉得有些费解。 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产品的价格是由市场的需求来决定的。这一点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被蛛网理论所确认。蛛网理论1930年是由美国的舒尔茨、荷兰的J.丁伯根和意大利的里奇各自独立提出。由于价格和产量的连续变动用图形表示犹如蛛网,1934年英国的卡尔多将这种理论命名为蛛网理论。蛛网理论认为,如果某一年收成不好,价格暴涨,那么第二年就会有很多农民专门种植或养殖这种产品,这样第二年供给太多,农民就会亏钱。第三年,由于农民抛弃了这种产品,所以这种农产品又会涨价。 鉴于蛛网理论可以用弹性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产量的影响,一些经济学家用蛛网理论解释生猪和玉米的价格与产量的关系及其波动,提出了著名的"生猪--玉米循环"模型。这也便是历史上蛛网理论运用最成功的典范。这个模型指出:因为玉米是生猪的主要饲料,生猪的价格会影响到玉米的价格。当玉米价格发生变动后,又会影响下一年玉米产量,玉米产量变动后,又会影响玉米价格,玉米价格的变动,进而影响生猪的价格,生猪的价格变动又影响生猪的产量。如此等等,直至趋向一个长期的均衡,即玉米和生猪的价格和产量相对稳定下来。 蛛网理论从其被确立后的近八十年来,不仅在农业上得到成功运用,同时被运用到其他各个行业,其影响穿透历史直至今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蛛网理论的运用是在市场价格的影响下产量的变化,而这次生猪价格上涨完全不是在产品的市场价格影响下进行的,而且近些年来猪肉价格上涨很多都不是由于产品市场价格的因素。在以往的蛛网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生猪--玉米循环"是在相对封闭的循环中进行的,在这个循环中基本没有其他出口。现在不同了,玉米被作为工业原料广泛地用于医药、化工以及其他领域的生产。而且随着石油价格的走高,美国及一些国家开始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来替代对原油的使用。 目前影响养猪业发展来的已不仅仅是市场的需求变化,而是养殖成本的大幅增加,这一点从近年来国内养猪业的情况可以得到证明。央行最近通过对生猪市场的调查也认为,生猪业现已进入"高肉价,低盈利(甚至是亏损)"阶段,CPI的推动作用和通货膨胀预期的压力,可能会使肉价重新上涨,但由于饲料成本的水涨船高,养猪可能会无钱可赚。这就是猪肉价格上涨,然而养猪人为何乐不起来原因之所在了。随着猪肉价格的上涨,养猪业再次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不管用何种理论解释,生猪对玉米的要求永远是刚性的。玉米可以影响生猪生产,可是生猪生产已经完全影响不到玉米了。换言之,玉米是生猪的唯一,而生猪不再是玉米的唯一了。(刘志祥/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