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期行情综述 上周五美国农业部9月份报告出炉,产量上调基本符合市场分析机构预测,美国09/10年度大豆(资讯,行情)产量为8832万吨,较8月份预估数据上调了125万吨。略低于市场分析机构预估均值。而受各方关注的新一年度的结转库存为600万吨,较上一月度预估值提高了30万吨。虽然尚在市场估测范围之内,但是利多消息的缺乏,未来气象模型预测使多头减少了对霜冻天气的升水。美盘承压下跌,而到了本周二,有气象机构预测下周美国中西部地区将有降温并且可能有霜冻威胁。正如气象专家所言,精确预测未来数周天气变化还是有相当难度的。而CBOT结束了持续两周的下跌调整。接连上穿了10日及20日均线支撑。站稳960美分关口。近期由于处于收获前的关键时期,霜冻威胁将影响大豆生长进度本已缓慢的步伐,天气因素将迎来大豆收获期前期价最后的疯狂。周四连豆在最后半小时内连拉60余点,上攻3720成功,国内主产区未来两天内霜冻天气预报是此轮资金做多的主要原因。 二、 收获期前影响大豆的关键因素 1、天气变脸 期价波动加剧 8月底以来,CBOT大豆期价持续波动,在美国农业部9月供需报告出台前后,市场对于美国新季大豆丰产的预期利空有所消化,但来自国际多家机构对南美新作物年度大豆增产存有较强预期,因此全球大豆未来整体供应压力依然不容忽视。而因轮胎特保案引发的中美贸易摩擦,是否会波及农产品市场目前仍具不确定性;直到本周一(9月14日)来自美国气象机构预测显示,下周美国中部或东部地区料出现降温天气,但来自破坏性霜冻的威胁依然较低,但紧接着周二天气预报方向“急速掉头”,美国中西部作物带潜在霜冻及单产降低风险诱使交易商增添市场风险升水,并且推动当日美盘豆价飙升。总体来看,来自美国大豆产区天气的“变奏”,将会加剧国际大豆市场的波动。 国内来看,预测称今年大豆产量应前期干旱、涝灾影响导致产量下降至1,450万吨,同比降6.7%。而周四黑龙江省气象台发布的霜冻蓝色预警显示,周五、周六在齐齐哈尔、黑河等地地面温度降至0度以下,对农业生产将造成影响,连豆在收盘前半小时也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应声上涨。 2、美豆产区寒流威胁大豆丰产 今年春季天气湿润推迟了美国中西部的作物播种,而夏季气温凉爽则令作物生长放缓,使得大部分美国玉米(资讯,行情)及大豆作物易于受每年这个时期的严重冰冻天气破坏,不过由于之前“雷声大雨点小”,因而霜冻题材一度被市场视为已经消化。截至9月13日,美国大豆作物落叶率为17%,过去五年均值为36%,而晚熟大豆作物需要10月份的无霜天气来配合实现最高产能。而根据气象预报内容称,美国中西部的西北部产区(达科他州、明尼苏达州及威斯康星州等)面临的风险最大,因这些地区处于下周稍晚进入美国境内的加拿大寒流气流通道中;中西部的西部大多数州(爱荷华州、内布拉斯加州、密苏里州及堪萨斯州等)的作物成熟率较高,不会受到霜冻破坏;中西部北部地区(伊利诺斯州、印第安纳州及俄亥俄州),当地作物成熟落后于正常水准,尤其是大豆主产州伊利诺斯州,但气象预测寒流可能不会进入。 3、特保案引发的贸易摩擦对于农产品影响值得紧密关注 日前,美方掀起的轮胎特保案引起了我国产业界的强烈不满,9月13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美国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据了解,今年前6个月中国89%的进口肉鸡来自美国,去年美国对中国的肉鸡出口总计达584,300吨,约占其总出口总量的两成。肉鸡案正成为中国在农业领域发起的首个贸易救济案例,对美国肉鸡出口及饲料市场影响较大。尽管此次贸易摩擦对工业品的影响甚于农产品,但是会否向其他领域扩散仍值得关注,尤其是在当前北半球新季大豆正处于收获上市前期。而中国是美国大豆的主要进口国,前期来自中国市场旺盛的进口需求一度成为推高美豆期价的关键基本面因素之一。 三、 后市展望 总体而言,短期来看:连豆上市前面临的天气升水仍然存在,特保案引发的产业保护对于农产品影响尚未显现;国储拍卖成交率仍然个位数,但成交量有所放大,新豆上市在即,距离集中上市不足一个月。据此,豆类品种整体维持偏空格局。而天气升水很可能造就连豆止跌小幅反弹走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