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首页 饲料 饲料要闻 查看内容

“房前屋后 种瓜种豆”——内蒙古旱区农家“庭院经济”见闻

  近日,记者走进内蒙古巴林左旗敖包后村刘新国家,他正忙着捆烟叶,一捆捆烟叶垛满了靠窗的台阶上。

  刘新国有耕地20多亩,其中水地不到10亩,大旱让他损失不小,旱地几乎颗粒无收,仅浇水一项水地1亩就比正常年景多花掉100多元。他说,就是多花水费,你也轮不过来(指浇地),天旱水也少,流得慢,蒸发得快。他的水地种的都是玉米,他估计,最好的1亩最多打800斤,比正常年景少一半还多。

  遭遇大旱,但因为有烟叶,老刘对今年收入心里有了底。老刘高兴地说,他的烟叶就种在自家的院子里,不用出门,收获的几百斤烟叶因为质量好,至少能卖上几千元。

  他还有瓦工手艺,农闲时在周边打工,一天能挣120元。

  敖包后村是个大村,有近千户人家,因为村里多年来注重规划,再加上2003年遭遇地震后,家家的住房有了很大改变,一排排很是齐整,而且每户都规划了1到2亩的庭院。记者看到像老刘一样种烟叶的不少,还有种菜和种瓜果的,不管种什么,大旱之年的庭院种植让村民尝到了甜头。村民们说,就是好年景,庭院种植也是一个主要来钱的地方。记者不由想起了好多年前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房前屋后,种瓜种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记者沿着乡村土路走下去,途经两个镇七八个村,一直走到酒泉村和水泉村,这些村尽管大多数都处在大山里,土地也多是旱地,但好像一村学一村,哪个村的农户都在自家的庭院搞特色种植。一路上我们在大田里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影,但在一家家的院子里忙碌的人们随处可见。

  内蒙古敖汉旗白马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旱地多,交通极不方便,汽车根本没法走。为了进村,我们只好把车停在了山下,步行进村。村民王花正在籽瓜地里忙着,她种的籽瓜大多数如鸡蛋大小,绝收是肯定的。她指着旁边的玉米地说,那儿也完了(指玉米地),我这是遛牲畜顺便看能不能拣点籽瓜。

  记者看到旁边的玉米地因为天旱,长得只有1尺左右高,而且大多数已经枯萎。王花说,她们村种谷子多,村里碾出的小米还卖到了辽宁、吉林等地,但今年旱灾几乎没有收成。那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呢?王花说,村里凡是养驴和养猪的农户今年都挣了钱。她家已经卖了两次猪,共15口,每口纯挣200到300元。

  在村里看到,该村60多户人家几乎都养驴,多的四五头,少的两三头,除了耕地和拉车等,一头驴驹能卖1000元左右。村里养猪的虽然少,但今年养猪竟然比养驴更挣钱。不管是养什么,记者看到,大旱之年这个小山村没有一点儿恐慌,相反所见到的每一个村民都是那么平静和有信心。村民的养殖也没有离开院子,可却挣上了“大”钱。

  从记者走过的村子来看,敖汉旗的庭院经济显然不如巴林左旗。离白马村仅十几公里的张家营子和四道湾村大多数人只靠种大田,今年他们的心情就很不轻松,年轻点的还能打工来补贴,年纪大点的人家甚至连糊口都成了问题。据了解,记者采访的这些地方已经连续3年大旱,对占很大比例的只靠种大田、又不重视养殖的农户来说,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头晕

伤心

搞笑

抗议

路过

已阅

支持

超赞

最新评论

发布主题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11-9 06:4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