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受主产区干旱影响,国内期货市场玉米价格连续三周上涨,主力合约1005价格涨幅高达100元/吨。同时现货市场方面,由于农民和贸易商手中已没有余粮,国储成为当前玉米市场供给的唯一来源,其拍卖价格成为现货市场玉米价格的风向标。由于存在刚性需求,玉米拍卖价格节节攀升,这为新玉米上市前的价格上涨奠定基调。 国内产区天气方面,辽西锦州、朝阳地区干旱严重,包括朝阳县、北票县等地区基本绝收。锦州、朝阳两地2007/2008年度玉米产量合计350万吨左右,按照25%正常留存比例,上年度正常能够运出玉米262.5万吨玉米。而受2008/2009年度干旱影响,当地农委数据显示本年度两地玉米合计产量在150-180万吨,本年度外运玉米数量可能只有112.5-135万吨,较上年度减少一半以上。同时,由于干旱比较严重,朝阳地区预计还要调入一部分玉米来补充当地需求。在赤峰和通辽地区,依据实地调查情况来看,由于当地灌溉设施较好,能够灌溉地区的玉米生长情况较好,但存在玉米灌浆不足、秃头明显、授粉不均匀等问题,当地农民预计灌溉地减产1-2成。除灌溉地外,当地还有大量山坡地,种植面积约占整个耕地面积的一半,这部分玉米基本上绝收。尽管通辽和赤峰两地玉米种植面积高达2231.16万亩(当地农委数据显示,赤峰玉米播种面积达到731.16万亩,通辽地区玉米本年度玉米种植面积1500万亩),但其中约1100万亩玉米处于减产7成或绝收状态,剩余1131万亩玉米属于能够保证有效灌溉,这部分较上年度种植面积有所减少。综合来看,赤峰、通辽两地按照每亩1200斤玉米(通过当地农民提供数据数据,实地查看,综合考虑植株、玉米灌浆情况和秃顶情况来估算)产量来计算,本年度两地产量在1131万亩×1200斤/亩=135.72亿斤,约合678.6万吨玉米,较正常年景两地产量800万吨(赤峰350万吨,2008年种植面积578万亩,平均亩产量1200斤算出;通辽地区450万吨左右,农委数据)减产121.4万吨,减产幅度15.2%,基本上符合市场对于本年度内蒙古玉米产量减产2成的估计。不过还需要看到,虽然干旱严重,绝收较多,但是本年度玉米种植面积有明显增长,综合来看,内蒙谷地区玉米减产大致在2-3成左右。 受国内产区天气因素影响,国内期货市场玉米表现抢眼,价格出现一波急速上涨行情,连续三周价格上涨,涨幅高达100元/吨,这对于波动幅度较小的玉米而言已经是较为可观的涨幅。同时,资金介入也较为明显,市场增仓积极,主力合约持仓数量不断攀升,显示资金开始对玉米产生浓厚兴趣。 同时,从9月1日起,大商所将启用玉米交割国家新标准,该标准主要采用新的容重测量方法,随之玉米期货质量标准也进行相应调整。据笔者了解,新的容重测量方法将进一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对于国内玉米进出口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测量方法相对老方法更加严格,对于玉米的等级质量要求也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影响后市玉米价格走势主要存在如下几个因素: 第一,辽西地区玉米供给量显著减少,这将会推迟锦州港供给玉米的时间周期和玉米质量。当前国内玉米市场供给主要是以国家临时储备的3000万吨玉米为主,如果锦州港玉米在9月中下旬上市后,仅靠其周边的100多万吨的产量很难以满足南方市场对于东北玉米的需求,国家临时储备玉米将会面临着更长的供给周期。这可以从近期国内玉米拍卖成交大幅增加中窥见一斑。9月1日,国家拍卖玉米成交状况继续保持高水平,黑龙江省计划销售国家临时储备玉米40万吨,实际成交26.65万吨,成交比率66.61%;吉林省计划销售国家临时储备玉米100万吨,实际成交76.65万吨,成交比率76.64%;内蒙古计划销售国家临时储备玉米49万吨,实际成交28.46万吨,成交比率58.09%;辽宁省计划销售国家临时储备玉米60.6万吨,实际成交60.3万吨,成交比率99.5%,几乎全部成交。高成交率一方面说明当前国内市场玉米供给主要是以国家储备为主,另一方面说明对于后市玉米价格走势,市场心理开始发生变化。 第二,内蒙古地区玉米质量将会下降,影响国内对于高品质玉米的需求。虽然内蒙古地区灌溉设施较好,但由于本年度天气状况较差导致玉米生长情况不佳,玉米秃顶较为明显,部分地区授粉也不均匀,这些都对本年度玉米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第三,玉米检测新方法的实施,在进一步向国际市场标准靠拢的同时,也对国内玉米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对于能够满足交割要求的玉米而言,将推动其价格进一步走高,优质优价依然是本年度的现货市场主旋律。 第四,对于国内整体供给来看,笔者认为由于当前东北地区干旱影响面积较广,华北黄淮地区28-29日又遭遇雷暴天气影响,玉米倒伏严重,这将严重影响下年度市场供需心理。综合来看,下半年国内玉米整体供给将会从目前的供给过剩向紧平衡过度,国内玉米稳步上涨的可能性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