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以来,美国农业部频繁报告中国大豆订单,且数量均在70-80万吨左右,引发市场对中国大豆需求大增的猜想。中国需求能否再度撑起豆价?笔者认为,中国进口大豆无非出于两个原因:1.流拍造成供应缺失。2.进口价格有竞争力。但这一现象不能托起价格。 中国进口增加源于临储流拍 临储大豆最近的6次拍卖均现大量流拍,原本预计可供应市场的200-300万吨大豆根本没有流出,这令市场出现两个结果:第一,供应量确实存在了短缺,年初被国家收购的725万吨大豆产量完全囤在国储中,这一供应量的缺失在08/09年度期末的季节性“豆荒”期导致了阶段性供不应求。第二,“潜在”供应量压制价格,这批大豆并未凭空消失,如果国内大豆现货价超过3750元,或者进口豆超过4000元,那么临储流出将较为顺利,因此这些价格就成了市场的上限。 这两个结果看似矛盾,但其中蕴含的理由在于: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价格对供需的反作用被增强了。在拍卖价以下供不应求,在拍卖价以上则供大于求。而为何时至至今,这“供不应求”还是不能让现货价格抬到拍卖价以上呢?重点就在于进口豆为国内油厂打开了供应之门,低价令进口豆填补了流拍带来的空缺。如果现在点价1月美豆,价格在3730元左右,油厂马上在国内1月豆粕豆油上套保的话,那么可以锁定40元/吨的利润;以3750元接下国产豆压榨只能亏本。油厂为了保证下游供应,即使进口豆压榨利润并不高,但总比压榨国产豆有利,因此只能需求进口豆。从08/09年度开始至7月的进口油脂油料的数量来看,折合油脂1620万吨,而07/08年度同期为1394万吨,多进口了226万吨油脂油料(折合油脂),刨去5-6%左右的平均自然增长率,还多进了140万吨左右的油脂,折合840万吨大豆。一目了然,这些进口需求就来源于因收储而带来的缺口,同时也说明中国需求在危机下并未出现下滑。 但临储豆这笔“贷款”并不是不还了,只不过这笔贷款先由美国大豆垫付,而“还款”并不是由时间规定,而是由价格决定。一旦美国出口商看到需求“大增”而提价,那么临储这笔“还款”马山就会到期并流入市场了。因此并不能因为进口量增加而欢呼雀跃,因为这只不过是市场在拆东墙补西墙而已,如果国家政策没有变化,那么至少在今年下半年这一现象可能持续,但这却无法提振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