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粮食都在国家手里,贸易粮市场拉动不起来,粮食一直放在仓库里,过一个多月,马上又是新的收储旺季,库容压力非常大” 本报记者 王小霞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位于齐齐哈尔市60公里之外的泰来县,虽然隶属黑龙江省,但却是挟吉林、内蒙古与黑龙江三地粮食生产、流通的重要地区。 8月上旬,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连续走访了当地几家国有粮库和私营粮库,对他们的库存现状以经营情况进行了调了解。 “国有粮库基本上都是替中储粮代储,主要收入就是代储保管费,撑不着也饿不死,凑合着活吧。” “私营粮库具有一定能力、通过中储粮认可的,也替中储粮代储一部分。除此之外,‘贸易粮’不敢做,价格倒挂,私营企业根本赔不起。” “贸易粮做不起来,库里的粮食怎么办?必须把旧粮卖出去,把新粮收进来,现在的库存压力成为一个难题。” 这是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当地粮库采访时听到最多的声音,这些粮库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情况是市场托不起来,去年的旧粮加上今年的新粮,要往哪里放?” 粮价倒挂,代储成粮库唯一出路 泰来县江桥粮库是当地的一家国有控股粮库,最大仓容只有2万吨,是当地仓容最小的粮库之一。 走进江桥粮库的大门,映入眼前的就是为数不多的粮食仓库,有长期库也有临时库,整个粮库看起来面积很小而且设备陈旧。 “我们现在存储了13000吨玉米,全是给中储粮代储的。从2008年秋天到现在,粮库自己没储过一粒粮食。”江桥粮库一位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代储是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工作。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在替中储粮代储之前,粮库一直靠做贸易粮来维持经营,虽然挂着国有的牌子,但却是自负盈亏。“每年基本能持平,养活粮库自己应该没有多大问题。但去年农民卖粮难,国家加大了收购力度,中储粮直属库的仓库放不下,就由各地国有粮库代储。”该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粮库现在的主要收入就是代储费,每吨约为160元,其中保管费70元/吨、烘干费50元/吨(主要指玉米)、收购费用40元/吨。“与做贸易粮相比,替中储粮代储的特点就是收入比较稳定,撑不着也饿不死。” 据记者了解,江桥粮库这位负责人的描述在目前国有粮库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在与齐齐哈尔市泰来县交界的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遇到了一家承包经营国有粮库的主任,其在粮食行业的从业经验已达到30年。该主任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2008年代储之前粮库都是在做贸易粮,一般就是从地方农业发展银行贷款收粮,存储一段时间后再往外卖,遇到市场价格高的时候可以挣到钱,而遇到市场价格低的时候就赔钱。“做贸易粮要随行就市,有涨有跌,风险相应就大一些。” “现在替中储粮临储,代储费也就只够维持职工开支。”该主任告诉记者,现在粮食价格倒挂(主要指玉米、大豆),贸易粮做不了,代储还能有稳定收入。但是,就是这一块稳定的收入到了基层粮库也有被截留的现象。 据其介绍,代储费用国家是足额拨款,但到了地方执行时就被打折了,例如保管费70元/吨,但到了基层粮库就只有50元/吨。另外,出库费用也没有,这其中包括旱路运费、装车费、站台费等等。“等到国家对粮食进行拍卖后,出库的时候粮库的资金就变得非常紧张。” “对于粮库来说,仓容是有限的,代储了国家储备粮,就不能再做贸易粮。如果代储这块的费用还层层扒皮,粮库经营确实有点困难。”该主任向记者表示,希望代储费用能一步到位,少一些中间截留。 库容压力是个难题 虽然记者采访的国有粮库主任对代储政策有许多建议,但可以看出,在如今贸易粮无法启动的市场条件下,代储显然帮助他们解决了生存的压力。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在民营粮库,谁能替中储粮代储,就是一种能力的肯定和值得骄傲的事情。在江桥地区一家仓容能力10万吨的民营粮库,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见到了在粮食行业摸爬滚打20年的该民营企业负责人乐成(化名)。在乐成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这个在江桥地区数一数二的粮库。 投资1700万元、占地14万平方米的粮库分成仓库区和加工区,中间用好几道绿化带隔离出明确的分界线。乐成指着几十个长期库和临时库向记者介绍说,如今他的库里还替中储粮代储着3万吨玉米。“我们现在即不做贸易粮,也不做加工贸易,天天就按照中储粮的要求管理这3万吨代储玉米。”乐成表示,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能替国家代储已经很不错了。 “我们能代储是因为去年农民卖粮难,国家只能加大收储力度,国家的政策是对的。”乐成认为,一方面再有粮食危机出现,我们“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另一方面,国家兑现了对农民的惠农承诺,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但如今一个新的问题却摆在了眼前,那就是库存压力。 “90%的粮食都在国家手里,贸易粮市场拉动不起来,粮食一直放在仓库里,过一个多月,马上又是新的收储旺季。”乐成告诉记者,库容压力非常大。 乐成介绍,解决库存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就地消化,也就是由当地的加工企业加大加工力度;另一个就是北粮南移。但现实情况是,就地消化会起到一定作用,但不可能全部消化。而北粮南移面临的问题是南方销区的加工企业大多处于半停产状态。主要原因是南方销区市场价格太低,东北的原粮价格又高,成本倒挂的情况下市场根本拉动不起来。 而与此同时,10月份新的收储季节来临,要保证农民卖粮顺利,就必须像去年一样继续加大收储力度,这样,企业就得增加或扩建库容能力。否则,收来的新粮往哪里放?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以玉米为例,顺价托市难以实现,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国家还得按去年的收储政策来进行,加大收储力度。”乐成表示,一两年还能维持,如果市场持续价格低迷,长时间下去,一方面国家负担太重,另一方面粮食质量也会下降。比如水稻只能放三年,过了三年就变成陈化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