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要从源头抓起,建立追溯系统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2004年以来,我国各类食品追溯系统试点项目陆续开展,经过5年多的试验及宣传,追溯系统的概念在不同程度上被社会及行业所了解,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对食品追溯性的强制要求,以及后续乳业三聚氰胺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建立食品追溯系统的呼声更加深入人心。 从国际上看,肉牛追溯体系在欧盟诸国已经进入实用阶段,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纷纷建立该体系,试图解决行业安全问题并构建新的贸易壁垒。从国内看,尽快建立我国肉牛行业追溯体系是解决我国牛肉食品安全问题,提高我国牛肉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肉牛行业追溯系统经过多家科研机构及龙头企业的试点摸索已经基本不存在技术问题。笔者认为,加快对这项技术的推广,更多的是需要统一认识,弄清楚该做什么。笔者从应用推广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建立食品追溯系统的过程中,除去技术之外应该思考和注意的问题。 追溯系统的特性 追溯系统的建立有其复杂性,不同类别的产品由于其生产加工过程、供应链体系、产品特性的不同直接导致其可追溯体系存在差异。美国学者EliseGolan根据可追溯体系自身特性的差异设定了衡量可追溯体系的3个标准:“宽度”、“深度”、“精确度”,宽度指所包含信息的范围;深度指可以向前或向后追溯信息的距离;精确度指可以确定问题源头或产品某种特性的能力。实际推广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人们对追溯系统理解的差异性。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牛肉追溯信息标准,因此,根据牛肉产品最终面向客户的要求以及产品的特性,参考国际一些已经建立的追溯指标标准,结合ISO质量规范、HACCP关键点控制等指标进行成为目前的解决方案。 不同行业考量追溯系统的有效性,不能单纯以一个标准搞一刀切,而应以对消费安全的有效性来具体衡量。肉牛行业生产的牛肉属于价值较高的产品,肉牛的个体标记相对于其他动物较为容易,其生产及包装特点决定了基本的部位产品可以做到个体追溯,但一些价值较低混合包装的产品只要追溯到生产批次即可。在深度上存在同样的问题,如饲喂的饲料是否要追溯到全部饲料原料的产地,还是仅仅追溯到混合饲料的供应商,这直接关系到事故追查责任人的问题。 追溯系统的成本和效益平衡 推动追溯系统的主体可以分为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公共机构等,而决定追溯系统推广程度的最终还是系统的成本效益问题。各部门动机不同,衡量系统效益的指标不同。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福利,保障人民生活。而作为最终实施主体,企业与公共部门的动机本质不同,企业需要生存,必然需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只有在能够实现利益的驱动下,才可能真正参与到追溯体系建设和实施中来。这种差异也造成了对追溯系统的要求和理解程度的不同,必然导致现实中各种类型、各种程度的追溯系统同时存在与不均衡发展。 笔者认为,应该从追溯系统最基本的出发点探讨成本效益平衡的原则,在当前阶段追溯系统的基本出发点是引入信息技术的手段,实现产品一系列生产信息的记录和贯通,消除或降低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有可能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保护人类健康。从这一点来讲,追溯系统是一项生产成本,最终要转嫁到产品的附加值中来体现其效益,这一效益的体现尤其需要一种市场机制,特别是在建立的初期,由于尚未建立一种公正有效的机制,难以确保施行追溯的企业获得相应的利益,导致企业主体推动追溯系统建设的积极性不大或持观望态度。因此,政府及公共机构的推动方向应该是通过试点摸索符合实际的追溯系统运行模式,努力建立合理的秩序和标准,并树立榜样。在以上原则的指引下,政府应是系统建立初期的主导,应该建立一个比较宽泛的标准,在实现关键信息追溯的基础上,以实现各环节信息链条的贯通为基本目标。而肉牛行业内部应由行业科研机构或试点企业来建立行业标准。 建立肉牛追溯系统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认清了以上两个基本问题后,我国肉牛追溯系统建立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1.在试点过程中充分建立政府、科研部门和企业三方结合的研究方式,搭建针对肉牛行业专门的全国性科研推广平台,由该平台建立合理的行业标准,制定具体的追溯系统实施方案,确定纳入系统细化指标,研究取得数据的途径和程序,充分考量每项数据获得过程的复杂程度、成本和必要性的相互关系,最终做到每项指标都切实可行,形成符合实际操作的可能性,连接市场多层次规范和标准。 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职能部门,在追溯系统实施过程中一般扮演双重角色,一是监管,督促企业建立追溯系统,建立标准,并实现监管,加大检测力度;二是为资源提供者,政府一般要拿出资金来建立公共平台,扶持典型或龙头企业。在第一个角色里,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部门或各地重复立项,资源和科研成果共享程度低。打破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是统一思想,加强沟通,根本途径是建立政府与行业的合作,联手打造追溯体系。 从历史角度看,食品安全要依靠政府检测和终端产品化验的严格限定标准,由政府出资搭建现代化安全框架。在追溯系统实施后,政府将继续监督产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但是,基于严格的食品安全追溯计划的采纳和实施,生产企业对食品安全也承担起日益重大的责任。 2.尽快建立国家级或区域级肉牛及牛肉产品追溯信息数据库。该信息数据库只能由政府投资,经过各方充分研讨论证后,由专业的推广机构来承担建设及后期维护。该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即标志着在管理层面上的肉牛生产及牛肉追溯信息的指标标准建立。企业必须依据这些基本信息指标实施追溯,确保信息的完整性;流通及零售环节的商家也能按此信息标准进行数据传递;消费者也有了中立的查询信息平台。从保持这一追溯信息数据系统的中立性角度考虑,政府应该考虑长期投资建设和维护这一平台。 3.在落实推广过程中应鼓励越来越多的专业化技术集成公司参与进行技术推广,为企业主体提供持续的优质服务。肉牛追溯系统的推广过程,覆盖了从养殖、屠宰加工、肉品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涉及到大量的硬件、软件和细节生产流程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不断的培训和持续的改进过程,仅靠政府或科研机构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及科研机构确定了标准及规范后,剩下的就应该是企业和专业化技术集成公司的事情。追溯系统在生产企业内部施行,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大部分肉牛生产企业管理较为落后的现状下施行,很大程度上的阻碍是来自于信息化的过程。如何让企业管理层的思想统一,认识到位,如何让一线员工认同系统,便捷操作,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可能会导致追溯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而这些工作的完成,只有依靠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集成公司来进行,他们负责按照标准流程为企业提供服务,并提供相关软件硬件产品的更新和维护,负责将企业的追溯数据对接到由政府和专业机构建立的信息平台中去。 综上所述,追溯系统的推广过程中除了重视技术手段,确保系统在底层贯彻实施外,更重要的是分清各部门的责任和权益,统一思想,理清不同阶段应该做什么,怎样和其他机构配合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节约公共资源,让追溯系统更快更好地推进,为人民造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