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肉牛养殖户减少和肉牛存栏量下滑的原因
1.肉牛养殖者养牛积极性下降: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户繁户养”、“家庭分散饲养”为主的养牛方式发生了改变,直接造成肉牛饲养户数的减少。 2.农民就业渠道在不断拓展和扩大:农民有的进城务工,有的经商,有的兴办企业;不进城的农民也开始专业性种植或特色畜牧业养殖。这些工作和种养项目所获得的现金收入,许多要比养牛来的快而且高。 3.养牛的收益周期长,而所需投入和占用的资金较多:养母牛繁殖犊牛,一头成年母牛产犊间隔是13.5个月,要饲养4~6个月才能卖出,最终获得的效益也就1000元左右;而一头成年母牛的购置费大约6000元;当饲喂10头母牛时购买牛的费用就需要6万~7万元;另外,还需要牛舍、场地和养牛设施的投入。 4.饲养繁殖母牛收益小:一头母牛,每年饲养成本要1500元左右,加上犊牛饲养成本400~500元,每出栏一头犊牛的成本就要2000元左右,按照目前市场价,每头犊牛200公斤卖到3000元;一头犊牛可以获得1000元左右的收益。 5.母牛养殖的潜在风险让养殖户难以承担:目前一头500公斤可繁母牛的价格大约6500元,但一旦遇到发生重大疫病时,需要进行扑杀处理,目前政府大约只能给养牛者补贴800元左右。 6.屠宰加工能力的扩大:在牛总量没有很大增加的情况下,屠宰的多了,存栏的数量就必然会减少;特别是有的屠宰场(户),收牛就宰,有的甚至不惜收购和屠宰青年母牛和可繁母牛。 二、肉牛产业发展前景 1.从发展潜力看:人均牛肉消费量美国41kg,日本8kg,韩国12kg,我国只有4kg;在肉类消费中牛肉的比例,美国33%,日本18.6%,韩国24%,中国7.4%。这说明我国的牛肉消费还有很大的潜力,未来的市场需求可观。 2.从产业发展看:肉牛养殖业在我省畜牧业发展中的比重仍然较低,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优化空间很大。2008年全省肉类总产量660万吨,其中猪肉和禽肉是544万吨;而牛羊肉大约18%。 3.从饲料转化的营养物质看:1公斤饲料,肉牛只转化和沉积脂肪256克,而猪则形成350克的脂肪;肉牛形成蛋白质100克,而猪只有24克。这使得牛肉蛋白质含量高,极富营养价值,牛肉在肉类消费中的比例显著提高是必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