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黑龙江省建三江市鸭绿河农场为了使草原长用不衰,确保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大了草原保护力度,通过政策和财政上给予扶助和补贴,承包到人,以草定畜,季节放牧等措施,鼓励大家种植青贮玉米和籽粒玉米,走半舍饲半放牧模式。现在全场绒山羊存栏控制在19356只,肉牛存栏控制在4281头,构建草畜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基地,也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它在为群众提供动物性蛋白质、脂肪、奶品、皮毛等畜产品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6年,养殖户李月德由于绒山羊存栏多,冬季草料储备不足,老弱病羊没有及时淘汰,再加上大雪封地,有30只绒山羊没有越过寒冬,直接经济损失10000多元。通过那次事件,他吸取了教训,现在每年秋季在羊只膘情好时,马上淘汰老弱病羊,并及时储备足够越冬的草料。 这个场通过经常性的举办学习班,聘请教授讲课,结合实际举例说明,使养殖户转变饲养观念,打破靠天养畜。采用以草定畜,严格控制草场载畜量;利用草原优势,抓住每年6~9月草原的优势时期,雨水充足,牧草青绿,营养丰富,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水草丰美的草原生长季节,育肥肉畜,达到夏壮秋肥的目的,在缺草的冷季来临之前,大量淘汰老弱牲畜,以减轻冬春草场压力,避免“冬瘦、春亡”现象的发生,积极发展季节畜牧业;种植青贮玉米、籽粒玉米、储备大豆秸秆和豆皮,改变每年10月至翌年4月家畜生产的枯草期的劣势,确保家畜安全越冬;不准春季在小草萌芽时放牧,保证草的生长;鼓励舍饲圈养。经过多年努力,降低了对草原的践踏,减轻放牧给草原带来的危害,改变了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亡”的现状,摆脱了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使草原成为现代化的畜牧业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