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首页 养猪 养猪技术 查看内容

尊重动物的生态需求 按猪的生态需求来实施管理

尊重动物的生态需求 按猪的生态需求来实施管理

英伟中国集团总裁      李职先生

    我们饲养的各类不同品种的猪,可看成是人类经过千百年对主要生活在地球温带丛林的,以杂食为主的野猪,逐步驯化和不断改良而来的。现时饲养的猪的生存习性和行为特点,尽管经历人类的长期驯化和调教,但仍保持相当程度的原始习性。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规模化养猪的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猪的一种生态逼害。目前我国养猪业面临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各种疾病对猪场的干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猪群对人类漠视猪的生态需求的一种报复。

    重新了解猪的生存习性和行为特点,尊重动物的生态需求,满足猪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按猪的生态需求来实施管理从而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是新形势下养猪业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

    一、尊重猪对环境温度的需求

    猪是长期生活在地球温带地区的、不耐热的恒温动物。其平均直肠温度为39.2℃。由于猪皮下脂肪厚,汗腺不发达,因而体内热能散发较慢,因此猪很不耐热。正是由于猪的体内热能散发较慢,使得猪生存的最适环境温度较窄。

    猪生存的最适环境温度范围:

      种公猪:15~18℃;

      怀孕和哺乳母猪:15~18℃;

      初生仔猪:27~36℃ (依日龄的不同而不同) ;

      断奶仔猪:21~27℃;

      生长肥育猪:15~25℃。

    当环境温度高于最适温度的5~10℃时,猪的采食量将降低6~21%。气温为21℃时,肥育猪增重最好,低于或高于这个温度都有影响,其规律是:猪越大,越怕热,肥育猪在39℃的环境中体重不再增长。

    在持续高温环境下(28℃~35℃),15㎏~30㎏生长阶段的猪,日增重较常温下降11%;30㎏~60㎏生长阶段的猪,日增重较常温下降21%;60 ㎏~90㎏生长阶段的猪,日增重较常温下降23%。45㎏猪的最大增重速度的气温是23.3℃;100㎏猪的最大增重速度的气温是20℃。猪体重每增加 10㎏,最大增重速度的温度约减少0.6℃。在热应激条件下,母猪表现为卵巢机能减退、受胎率下降、妊娠末期死胎数增加、窝重减少、甚至流产;公猪交配欲减弱,精液品质降低。母猪在配种后3天、胚胎在附植后的11~20天、妊娠后期100天以后母猪此时非常脆弱,对热的耐受力更低。当气温在32℃以上时配种,大约19.7%的猪不孕和重复发情,在32℃以下配种,只有12.7%的猪不孕和重复发情。繁殖母猪的受胎障碍以夏季发生最多,经产猪为33.2%,后备母猪为37.8%。

    高温使无交配欲的公猪所占比例高于常温季节,公猪射精量减少,活精子和精子总数之间的比例下降,睾丸的造精机能障碍,精液中的多核巨型细胞随温度上升而增多,受精率在20℃时为85%~90%。在33℃下连续三天,受精率减为50~60%。对猪热应激的营养对策是调整各营养物质的比例,减低体内产热,但尽可能维持较高的营养供给。

    (1)提高能量水平同时提高饲料消化率及猪日粮中添加脂肪比率。猪在热应激期间对饲料脂肪的消化率高于其他营养物质,这是由于脂肪具有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较低的热增耗和具有较高的能值,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善饲料的适口性。

    (2)炎热时,动物体内的氮消耗多于补充,热应激时尤为严重。调整蛋白质水平,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补充氨基酸。

    (3)针对不同情况,预防或纠正猪的酸中毒或碱中毒,关注不同的饲料电解质平衡值(dEB)。饲料配方中的(Na+-K+-Cl-)毫克当量 /Kg(meq/kg)为饲料电解质平衡值(dEB)。就生产性能而言,当dEB水平为250-300meq/kg时生产猪体内酸碱平衡和氮代谢最佳,抵御酸中毒的能力最强。

    (4)调整维生素日粮标准。高温环境造成饲料中某些维生素氧化变质,降低其生物利用率,猪体内合成的维生素减少,而猪为了适应高温应激,对一些维生素的需要就增加了,因此要调整维生素日粮标准。(5)调整营养配方的粗纤维比例,添加可溶性纤维,控制食后增热。

    二、尊重猪的采食和饮水习惯

    猪除睡眠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采食,采食具有选择性,喜爱甜食,爱吃颗粒料和湿料。猪白天的采食次数(6~8次)比夜间(1~3次)多。群食的猪,比单喂的猪吃得多。

    猪的采食和饮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进食与饮水交替进行,吃干料的猪每次采食后立即需要饮水,仔猪吃料时饮水的量约为干料的2倍,吃混合料的小猪每昼夜饮水 9~10次,吃湿料的平均为2~3次。只有饮水供给充足,猪才有可能获得足够的采食量。猪场供水的水压不够;夏季水温过高,冬季水温过低;水嘴不够,水嘴安装不当等往往是猪饮水不足的原因。

    猪的体重增加和温度的升高,饮水量会明显加大,哺乳母猪日平均饮水量为45公斤,比妊娠后期的饮水量大幅增加。

    用冷却水供产房母猪饮水能有效地降低母猪的热应激并维持母猪正常的采食量。

    三、关注猪的排泄行为

    猪的排粪、排尿是有规律的,一般在食后、饮水或起卧时容易排粪尿。多选在靠近水源、低湿的地方,冬季舍内太冷时,有尿窝的现象。但人工养育的小猪缺少母猪这一个核心,天生的排泄习性受到干扰,其排泄比较随便,随地便溺的习惯能保持到长大,并影响其它猪,因此在生产中要通过训练使其排泄逐渐区域化。猪的排粪尿是有规律的,在采食过程中一般不排粪,饱食后约5分钟开始排粪1~2次,至多3~4次,多为先排尿后排粪。夜间一般进行2~3次排粪,早晨的排泄量最大,排粪量约为采食量的70%。应激可增加排泄次数和排粪量,因此会造成猪运输时的减重。

    猪栏设计中,采用高位漏缝地板,不用或少用水来冲洗地板,是近年来猪栏设计的新思路,尽管建场初期经济投入较大,但从全程成本和有利于猪疾病的防御的角度来考虑,是值得采用的。

    四、关注猪的昼夜行为

    猪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活动,大部分在白天,温暖季节和夏天夜间也活动和采食。一天内活动与睡眠交替几次,昼夜活动因年龄及生产特性不同而有差异,仔猪昼夜休息时间平均为60~70%,种猪为70%,肥猪为75~85%。据认为,休息时间越多育肥效果越好。仔猪出生后3天内除吮乳和排泄外,几乎全是酣睡不动。随日龄增大,体质增强,活动量逐渐增大,睡眠相应减少。但至40天左右大量采食后,睡觉时间又增加,睡眠主要表现为群体睡卧。

    提供使猪能安静和舒适的睡眠环境(冬暖夏凉、干燥、通风),猪将以增加日增重来报答饲养者。

    五、关注猪的探究行为

    猪的一般活动大多数是朝向地面上的物体,通过看、听、闻、尝、啃、拱和触摸等感官进行探查研究。哺乳仔猪学食时也主要是通过嗅觉和味觉进行探查,先闻后拱或啃,当诱食料合乎口味时,就会经常去采食,开食便易于成功。猪的嗅觉十分灵敏,对各地带的气味特点易于区分。但猪群连续的探究行为,可能对物体会起破坏作用,这可能是猪的一些恶癖的潜在原因,如咬尾等。据此可考虑提供另外一些物体让猪探查,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猪对某特定目标的过分探究,而对恶癖得以缓解。

    猪的嗅觉十分灵敏,选用好的诱食料,对于提高哺乳仔猪断奶前的采食量很重要。


    六、尊重猪的群体行为

    猪有合群性,但也有竞争习性,往往通过群体争斗建立群体的位次关系,个体之间彼此熟悉则相安无事,重新组群则爆发激烈的格斗。猪在出生后不久即形成明显的等级,体重大、先出生占优。所以组群时,群体内个体重不宜差别太大,更不宜把不同品种的猪混合编群管理,以免拒食或采食不均,造成生长不整齐。据研究,猪的群居等级对增重造成的影响为13%,在实践中应避免经常调整猪群。

    减少同窝仔猪在断奶时的体重差异是哺乳仔猪管理的一个关键控制点。

    七、关注猪的争斗行为

    猪的争斗行为常在两头猪或两群猪之间发生,在生产中猪的争斗行为多是受饲养密度的影响,新组群的猪,它们之间的争斗主要是争夺群居为次,只有群居结构形成后,才会更多地为争食、争地而争斗。争斗行为在成年猪中有着更严重的后果。实践中应考虑如何有效控制争斗,以减少损失。

    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高密度圈养的养猪模式要特别注意猪的生理功能对饲养密度承受的限度,一些长期受猪病困扰的猪场,一旦降低饲养的密度,就能很快地从猪病的困扰中解脱出来的例子很值得养猪者注意。

    八、关注猪的性行为

    公猪一旦接触发情母猪,会去追逐母猪,嗅闻其体侧、肋部、外阴部、用鼻吻突拱掘母诸后躯,发出柔和而有节奏的声音,性兴奋增加时出现有节奏地排尿;母猪在发情期,表现卧立不安、食欲忽高忽低、爬跨母猪,乱跑,发出特有的哼哼声、尿频,出现一系列的生理表征和呆立反应。母猪在发情期内接受交配时间大约有48 小时,接受交配次数可达20多次,因此公、母混群饲养对公猪的精力有很大的浪费。

    不要忘记动物的性周期和它赖以进化的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日光照的长短,异性的挑逗都是母猪发情的原始刺激。

    九、尊重猪的母性行为

    非笼养母猪在分娩前1~3天会衔草做窝,要保持做窝地方的清洁干燥。

    母猪一般在乳房第一次出乳的24小时内分娩,分娩过程大约为3~4小时,分娩过程中经产母猪比初产母猪显得平稳。

    母猪分娩后大约30~40分钟哺乳一次,哺乳时间间隔,白天高于夜间,窝产仔数少的比多的哺乳频率大,随年龄增长哺乳次数和每次哺乳的持续时间逐渐减少。母仔双方均能主动引起哺乳行为。

    在正常的情况下母猪产仔后母仔关系即建立,母仔的辨别是靠嗅觉、听觉和视觉。实际生产中采取代哺或寄养时,必须设法混淆母猪的辨别力,一般产后48小时以内的合并易成功,时间越久难度越大。母猪十分注意保护自己的仔猪,因此捉持小猪时需小心。

    在高密度圈养的母猪栏里,母猪的母性行为表达尽管受到限制,但母猪仍躺下让自己的乳头尽量地暴露给仔猪,如果母猪以俯势躺下来掩藏自己的乳头,这将提示母猪的乳房有炎症而拒绝乳猪吸奶。

    母猪栏的设计要考虑防止母猪躺下时压到小猪,如是漏缝地板,前肢落地处要利于母猪从躺下站起。

    十、尊重猪的生态营养需求

    长在地球温带地区的猪,作为地球上生物链的杂食类动物,猪在依赖于能让它生存的特有的食物种类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并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了适应这种食物种类的消化系统和与之相适应的消化能力。长期在特有的食物环境中进化的猪形成的消化系统既不同于肉食类动物,也不同于草食类动物。猪既有能消化动物源食物的单胃结构和相适应的各种蛋白酶的生成系统,也有能对植物性食物,特别是有能利用微生物对粗纤维进行消化的特别发达的大肠结构。也就是说,猪是主要依赖于植物性食物生存的动物,而且并不需要高水平的蛋白质食物,或者说杂食类动物的猪的消化系统并不适应高蛋白的食物。

    猪在成为人类的家养动物后,千百年来,家养猪的食物种类也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的进步和人类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出现了规模经营的饲养模式和适应这种饲养模式的饲料行业。在追求养猪业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的猪的营养模式也受到其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在蛋白原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一方面是饲料日粮中蛋白成分的比例,另一方面是饲料日粮中蛋白源的选择。

    养猪生产实践给了养猪者这样一个经验:提高饲料日粮中粗蛋白成分的比例会提高猪的生产性能,但并不意味着饲料日粮中粗蛋白成分的比例越高猪的生产性能越高,各种类型和不同年龄猪需要多大比例的蛋白日粮才能使猪的生产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表达,成了猪营养学家追求的目标。其结果是催生了营养标准的理论和实践。随着理想蛋白质概念的提出,对蛋白质营养的本质有了较理性的认识。NRC(1998)更加明确地提出猪的营养就是先确定维持、沉积及泌乳蛋白质的理想的氨基酸模式,然后直接与饲料的回肠真可消化氨基酸结合,确定蛋白质的需要。

    理想蛋白质是指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间比例的适合,从而达到一种以赖氨酸需要为基础的完全的平衡关系。当我们把饲料中氨基酸的平衡从赖氨酸、蛋氨酸、蛋氨酸加胱氨酸、苏氨酸平衡到色氨酸,如果这五种氨基酸含量是适当的,那么总的可消化蛋白含量就是足够的了。这种以氨基酸平衡为目标的饲料营养理论使养猪者不再盲目地追求猪日粮的蛋白质水平。并开始注意到高蛋白日粮和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的区别。

    最近科学实验的结果显示:能够满足氨基酸需要的低蛋白日粮能获得较高的饲料转化率,较高的日采食量和较快的增产率,低蛋白日粮会提高5%的饲料转化率。日粮中每多出1%的蛋白质就会有1%的饲料能量在体内转化成尿素排出。低蛋白日粮也会引起更少的氨气排放,减轻粪便的气味,减少水的消耗从而减少粪便的体积。(By Brendan Feed Interational March 2008).

    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概念的推广降低了氮在自然界的排放量,使到环境保护上有巨大的潜在意义,而且由于长期使用高蛋白饲料,对猪体的健康会不会产生什么后继性的、短期的或长期性的影响,已受到了营养学家和传染病学家的进一步关注。现在是到了对饲养者在“提高饲料日粮中粗蛋白成分的比例会提高猪的生产性能” 误导下,长期使猪食用高蛋白日粮对猪群健康状况的影响,做出适当科学评价的时候了。

    猪本来就是杂食类动物,尊重这种动物生态营养需求才是饲养者应该遵循的一个自然法则,才是人类通过饲养动物而获取经济利益的最科学也是最明智的途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头晕

伤心

搞笑

抗议

路过

已阅

支持

超赞

最新评论

发布主题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12 20:0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