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7B130310200900798 发布单位: 兽医局
为推进我国肉禽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有效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提高我国禽肉产品安全水平,促进对外贸易,依据《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1号),我部制定了《肉禽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通用规范(试行)》和《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标准(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三日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肉禽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的相关定义和基本条件。 本规范适用于肉禽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的建设、评估和维持。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 生物安全隔离区 处于同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中,包含一种或多种规定动物疫病卫生状况清楚的特定动物群体,并对规定动物疫病采取了必要的监测、控制和生物安全措施的一个或多个动物养殖、屠宰加工等生产单元。 2.2 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 建立了生物安全隔离区,能够对动物繁育、养殖、屠宰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各种生物安全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处于官方有效监管状态,且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过某种或某几种规定动物疫病,并经验收合格的动物养殖屠宰加工企业所在的区域。 2.3 生物安全计划 分析规定动物疫病传入和在生物安全隔离区内传播、扩散的可能途径,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降低疫病风险的计划。 2.4 流行病学单元 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关联,且暴露某一病原的可能性大体相同的动物群。通常情况下是指处于相同环境下或处于共同管理措施下的一个禽群。 3 肉禽生物安全隔离区的一般要求 3.1 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区的肉禽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应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其主要生产单元应包括种禽场、孵化场、商品禽养殖场、屠宰加工厂、饲料厂等,且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原则上处于同一县级行政区域内或处于以屠宰加工厂为中心,半径50公里的地理区域内;在实施良好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及有效的风险管理基础上,区域范围可适当扩大。 3.2 种禽场、商品禽养殖场、肉禽屠宰加工厂应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种禽场还应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种禽达到种用动物健康标准。饲料厂应取得《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合格证》。 3.3 遵循全过程风险管理和关键点控制的原则,建立统一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3.4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规定动物疫病应急实施方案。3.5 建立家禽标识和追溯系统,对所有生产环节中的禽及其产品、生产资料实施可追溯管理。 3.6 所在地兽医部门应对肉禽生物安全隔离区的建立和运行实施官方有效监管。 3.7 所有生产单元的污染物排放及废弃物处理应符合生物安全和相应的环保要求。 4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4.1 组织体系 4.1.1 企业负责生物安全隔离区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任命并授权一名有资质和经验的生物安全负责人。生物安全负责人应制定、维护和监督有效的生物安全计划,保证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4.1.2 每个生产单元应有负责生物安全管理的人员。生物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并有权阻止不安全的活动。 4.1.3 所有生产人员上岗前应进行相应的生物安全培训。 4.2 屏障设施 4.2.1 生物安全隔离区每个生产单元应建立围墙或其他能够与外界进行物理隔离的屏障。 4.2.2 养禽场周围1公里范围内不得有其他养禽场、活禽交易市场、家禽屠宰加工厂等。 4.2.3 必要时,沿养禽场物理屏障向外设立3公里的环形缓冲区。 4.3 生物安全计划 4.3.1 生物安全计划应根据规定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结合生物安全隔离区实际情况制定。 4.3.2 制定生物安全计划应分析可能影响疫病传入和传播的相关流行病学因素,至少包括以下因素: 4.3.2.1 毗邻地区以及流行病学关联地区的规定动物疫病状况; 4.3.2.2 最近的流行病学单元或其他流行病学相关养殖场的位置、疫病状况和生物安全情况,包括 ——最近的禽群和畜群的距离和物理隔离情况; ——野禽分布和迁徙路线; ——毗邻区域其他家养和野生流行病学关联动物分布情况; ——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场和饲料厂分布情况; ——市场、动物园、展览会等其他动物集散地分布情况。 4.3.2.3 自然防护林、封闭的隔离墙及可阻止病原传播的其它屏障; 4.3.2.4 湿地或可吸引大量野鸟的其它地理特点; 4.3.2.5 季节气候因素。 4.3.3 生物安全计划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4.3.3.1 对可能造成动物疫病传入和在生物安全隔离区内传播的以下因素进行评估,包括家禽移动、野鸟、啮齿动物、节肢动物、气溶胶、车辆、人员、生物制品、饲料、设施设备、污染物,以及病原在环境中的存活性等; 4.3.3.2 对于规定动物疫病的每个潜在传入传播因素,设立相应的关键控制点; 4.3.3.3 针对每个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的生物安全措施; 4.3.3.4 将各种生物安全措施和相关饲养、屠宰加工等场所的管理规范进行整合,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区的标准操作程序(SOPs),主要包括: ——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施、维持和监督程序; ——纠错程序; ——纠错过程确认程序; ——记录表格。 4.4 生物安全措施 4.4.1 养禽场 4.4.1.1 场区内不得种植大型树木,不应有水塘等容易吸引野鸟的环境和设施,不得饲养其他动物。 4.4.1.2 雏禽应来自同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种禽场。 4.4.1.3 商品禽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空舍期不少于7天。 4.4.1.4 对所有出现异常症状和死亡的禽只应进行临床检查和病理剖检,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测。 4.4.1.5 养禽场应谢绝参观;外来人员确需进入生产区时,应经淋浴、消毒、更换衣帽和鞋子后,方可入内。 4.4.1.6 应使用来自同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饲料厂提供的饲料,且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符合国家规定;饲料储藏室应保持清洁、干燥,并采取防鸟、防鼠等措施。 4.4.1.7 禽只饮用水应符合GB 547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4.4.1.8 人员管理 ——所有生产人员上岗前应有健康证明,患有相关人畜共患病的人员不得上岗; ——工作人员应淋浴、消毒、更换衣帽和鞋子后,方可进入生产区; ——应配备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兽医人员,兽医人员应取得执业兽医资格,并定期参加相关培训。 4.4.1.9 环境管理 ——粪便和垫料应以封闭方式进行运输,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污水、污物处理符合环保要求。 4.4.1.10 制定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及标准操作程序,至少包括: ——环境风险管理程序; ——易感动物、人员、车辆移动控制程序; ——场区、禽舍清洁卫生与消毒程序; ——人员、车辆、物品进场、进舍消毒程序; ——免疫程序; ——用药规定和程序; ——禽群健康状况日常观察与记录; ——怀疑发病禽群的诊断与控制程序; ——灭鼠、杀虫、防鸟措施; ——孵化场非受精蛋、死胚、终止胚,淘汰雏处理程序; ——粪便、污水、死淘鸡等无害化处理程序等。 4.4.2 屠宰加工厂 4.4.2.1 屠宰加工厂应获得以HACCP原理为基础的质量控制体系认证,确保其有效运行,并实施以下措施: ——质量检验; ——清洗、消毒; ——疑似疫病报告。 4.4.2.2 屠宰加工厂应有实验室实施常规检测。 4.4.2.3 屠宰加工厂屠宰的禽只应来自同一生物安全隔离区的养禽场。 4.4.2.4 不得接受和屠宰运输过程中死亡、染疫或疑似染疫、无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禽只。 4.4.2.5 对所有出现异常症状和死亡的禽只应进行临床检查和病理剖检,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测。 4.4.2.6 供宰禽只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由官方兽医实施屠宰检疫。 4.4.3 流通运输 企业应对种禽场、养禽场、屠宰加工厂、饲料厂等不同生产单元间的流通运输实施有效的生物安全控制。 4.4.3.1 根据有关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前确定雏禽、饲料、送宰商品禽等的运输路线,按指定路线进行运输; 4.4.3.2 使用专用运输工具,种蛋、雏禽和饲料应采用封闭式运输车; 4.4.3.3 运输工具应在运输前后实施有效清洗、消毒。 4.5 监测 4.5.1 企业应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区监测体系,对生物安全隔离区及缓冲区禽群实施有效监测。 4.5.2 承担规定动物疫病监测、诊断的实验室由兽医部门指定。 4.5.3 应建立抽样、检测、报告和检测结果分析等记录。 4.6 应急反应和疫情报告 4.6.1 当地兽医部门应建立规定动物疫病应急预案,企业应建立规定动物疫病应急反应实施方案。 4.6.2 做好人员、物质、资金等应急储备,并进行应急反应演练。 4.6.3 生物安全隔离区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按《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4.6.4 缓冲区或毗邻地区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生物安全隔离区应按照应急反应实施方案的要求,采取强化的生物安全措施。 4.7 记录 4.7.1 记录应能清楚证明生物安全隔离区的各项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得到持续有效实施。 4.7.2 养殖环节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强畜禽养殖管理的通知》(农牧发[2007]1号)及其规定的《畜禽养殖场养殖档案》的要求做好各项记录。 4.7.3 屠宰加工环节应做好禽只来源、屠宰日期、数量、班次、活禽运输车辆牌照、储存场所、产品去向等记录。 4.7.4 兽医部门应做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监督检查等记录。 4.7.5 记录应妥善保存,保存期不少于5年。 4.8 内部审核与改进 企业应成立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生物安全隔离区的生物安全计划、生物安全措施、标准操作程序、规定动物疫病状况、养殖档案、记录等进行检查和评估,并根据检查结果改进。 5 兽医机构监管 5.1 基本要求 5.1.1 兽医机构设置应符合国家规定。 5.1.2 兽医机构职能明确,应有充足的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完善,能够满足工作需要。 5.1.3 兽医机构应制定完善的制度,以确保独立、公正、客观地开展工作。 5.1.4 兽医机构监管人员应熟悉国家有关畜牧兽医法律法规,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 5.1.5 承担检测和诊断工作实验室应具备相应资质,实验室人员应经过培训,具有规定动物疫病检测和诊断的能力。 5.1.6 兽医机构应准确掌握当地动物饲养、屠宰加工、交易等场所分布情况,以及相关动物种类、数量、分布等情况。 5.1.7 兽医机构应向禽类屠宰加工厂派驻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的官方兽医实施屠宰检疫。 5.1.8 兽医机构应对生物安全隔离区的生产活动制定完善的监管制度和程序,实施有效监管。 5.2 监管内容 5.2.1 对生物安全隔离区从业人员的监管 5.2.1.1 生物安全负责人和生物安全管理人员的设置和资质; 5.2.1.2 从业人员健康证明持证情况和相关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情况; 5.2.1.3 执业兽医及其资格。 5.2.2 对养禽场的监管包括动物防疫条件、养殖档案、可追溯管理、饲料和兽药使用、免疫、监测、诊疗、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和检疫申报等内容。 5.2.3 对屠宰加工厂的监管包括动物防疫条件、消毒、无害化处理、可追溯管理等内容。 5.2.4 对流通运输的监管包括运输路线、运输工具清洗消毒、检疫证明持有情况等内容。
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标准 (试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的条件及撤销和恢复条件。 本标准适用于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的建设和评估。 2 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 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应符合下列所有条件: 2.1 符合《肉禽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通用规范》的规定; 2.2 按照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方案》规定,商品肉禽未进行禽流感疫苗免疫; 2.3 有监测证据表明在过去至少12个月内没有发现禽流感感染。 3 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无疫状态的撤销与恢复 3.1 生物安全隔离区内发生禽流感疫情,撤销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无疫状态。 3.2 生物安全隔离区内发生禽流感疫情后,采取了扑杀政策和相应的消毒措施,在最后一例感染病例扑杀后,有监测证据表明在过去至少3个月内没有发现禽流感感染,可申请恢复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无疫状态。 4 肉禽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无疫资格的撤销与恢复 4.1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能正常运行,禽流感发生风险超出了可接受的水平,或者生物安全隔离区内发生禽流感疫情,6个月内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疫情已被扑灭,撤销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资格。 4.2 撤销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资格的,按照《肉禽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通用规范》规定进行整改后,可重新申请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评估。评估合格的恢复无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