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许多农民利用丘陵、山坡散养家禽,其实,平原地区的农民朋友也可利用林地进行家禽散养,经济效益亦颇可观。林地养禽的饲养周期一般为90-120天,平均每年每667平方米可获利1500元左右。现介绍一种新的散养家禽模式,仅供参考。
选择场地时,应尽量选取离村落、交通干线较远、相对安静、面积不低于1/3公顷的林地为宜。场地规划根据林地的面积、特点制定方案。一般情况,东西长30-50米、南北长50-100米设为一个种养单位。若林地南北向长度较长,则中间需设林间小路。一个区域内可设若干个种养单位,每个单位用网隔开,朝向道路的一端分别设出入口。每个单位内设集中区,集中区设在出口门的一角,为全封闭式,留一门进出,区内设饲养棚、饮水器、进食槽。集中区大小以养禽数量多少来定,以能容纳单位内所有家禽不拥挤为度。 进苗前应清除林间杂草,并种植苜蓿、白三叶等多年生优质饲草,为食草禽类提供食物来源。根据个人情况,可购买蛋鸡场淘汰的小公鸡,或筛选当地生长较快的柴鸡,并购买一定量的鹅苗。一般每个种养单位放养鸡苗500-1000只,或鹅苗250-500只,采用鸡鹅混养的模式。 进苗前10-15天,用100-200倍石灰水或1500倍高锰酸钾溶液对场地消毒。鸡鹅购进后,先在饲养棚内喂养,晚上为保温防鼠蛇侵害,可将其放入鸡笼中。中午天气晴好时,可在集中区内进行户外运动。前期喂养时一定要强化对声音的条件反射,以便日后有效地集中禽群,方便转换场地等。20日龄以后,雏鸡抗逆能力增强,可选在中午气温高时,逐渐让禽群走出集中区。这时幼禽个体小、食量小,为便于管理,饲养密度可以大一些,一般1个单位可养鸡1000只、鹅500只。这个时期禽群损失最大,因此,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发现天气突变时,要及时发出信号,将幼禽召至集中区避雨。或用废旧防渗管道,纵向锯去1/5,呈“c”字型,截成30-40公分的小段,分散固定于林间,“c”字口朝向一侧,也能起到避雨的作用。 根据情况,每15-20天转换一次场地,通过隔离门在鸡区、鹅区、轮休区之间转换,以减轻鸡群翻刨地表对林下地表植物的破坏,使饲草恢复性生长,尽量保持林间生态平衡。 随着家禽的生长,要及时降低饲养密度,一般情况每个单位养鸡250-350只、鹅200只。如果准备提前上市,可将禽群分别圈养在集中区内,增加投喂量,减少活动消耗。 配套技术: 1、酒糟养虫。用酒糟、有机垃圾、鸡毛和少量土,加水和成半糊状。用泥封好,半月后,能出大量虫子,注意多加鸡毛、酒糟,效果会更好。 2、稻草养虫。在树下开深20厘米、宽50厘米、长度适中的长条沟,把稻草切成小段,用水加热2小时,埋入沟内,用黏土封严,上留浅池,每天浇水一次。半月可生虫,打开引鸡吃虫,吃完依旧封好,并每天灌水,如此可反复3次以上。 3、牛粪养虫。收集牛粪晒干拍碎,加入麦麸、米糠、生活垃圾,加少量水和匀,堆成堆儿拍实,遮阳15天后即可长出虫子,打开粪堆,就可喂鸡。吃完重新堆好,几天又可出虫。 4、定期饲喂,充分饮水。14日龄前,每天3次,饲喂全价饲料;14天后逐渐变成每天2次,逐渐增加原粮饲料,注意晚餐要喂饱。 5、定期消毒,及时注射疫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