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首页 饲料 饲料要闻 查看内容

关于畜牧业发展新常态的思考与解析

简介
当前,我国畜牧业在以往长足发展的基础上,步入了以“换档、转型、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或新阶段。



  新常态之新标志
  判断一个产业是否转入新阶段或步入新常态,必须有一些标志性的轮廓或事件与旧的阶段或形态形成了反差并易于区分。它和新趋势有必然联系,又属不同的坐标体系。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五点:

  1.摆脱传统落后走向现代化成为主导性标志。随着产业的发展、市场的开放与竞争,以及理念、手段、方式的变革,畜牧产业也在经历着惊喜与痛苦并存的蜕变。近三年,我国畜牧业迅速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型,我省仅新建的年存栏规模达2000头(泌乳奶牛1200头)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场即达182家,共有近万个规模化养殖企业投入运营。这些企业一改传统产业的散、小、弱、粗状态,开始以工业化的理念、企业化的管理、合作化的机制和产加销一体化的定位建设、运行,并把技术、信息与管理整合进产业组织与运营之中,使得产业的现代化有了基本支撑,其经营水平、生产效率及比较效益也得到了快速提高。

  2.资本与品牌已成为强势力量。在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能够以相对优越条件实现资源整合、形成主导性力量的,必须是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及成熟的商业运作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或创业资本,否则,光靠本土企业或小型企业的自我积累或弱弱联合,难成大器。目前,伊利、蒙牛、光明、飞鹤、完达山、贝因美等乳企已基本垄断了北方奶源市场;温氏、雨润、双汇、金锣等占据了生猪产业的高地;恒大、汇源、中粮等开始强势进入绿色食品和现代农业领域。这类企业无不是利用资本和市场的组合,以品牌为媒介来参与和赢得竞争的。这既是畜牧产业进步的标志,也是重要的助推力量。

  3.国内市场面临着日益残酷的国际竞争。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畜产品市场,一年即可消费6亿多头生猪。随着加入WTO,特别是近几年多个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生效,畜产品进口量迅猛增长,净进口已成为常态。以乳制品为例,2014年,我国共进口乳品181.26万吨,同比增长13.85%,其中进口奶粉92.37万吨,同比增长8.1%;折合成原料奶,约为1169万吨,是国内原奶产量的31.4%。婴幼儿奶粉竞争更加剧烈,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国内许多乳企为了降低成本、提升利润开始部分或全部采用进口低价大包粉替代当地原料奶生产还原乳制品。此外,牛肉、猪肉、羊肉及液态奶进口量也呈逐年递增之势,形势相当严峻。

  4.安全已成为制约发展的首要因素。长期以来,畜产品总体上供不应求,市民曾凭票定量供应,农村只能靠自己少量饲养自给,人们的关注点与追求是吃到、吃饱。随着生产的快速发展、供应的迅速改善,特别是人均收入超过最低保障线后,吃得好、吃得放心成为城乡居民的关注焦点。近些年,国内相继发生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等食品安全大案,加之禽流感、蓝耳病、小反刍兽疫等传染病的局部发作,以及注水肉、病害肉大量流入市场的恶劣事件,使得畜产品安全成了舆论热词和炒作热点;与此同时,人们对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生态安全已上升为政府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在新阶段,如何通过技术、政策、法律等综合措施保障畜产品、畜牧业和草原生态系统及牧场环境安全,已成为决定发展与否的首要因素。

  5.资源稀缺与环境约束日趋严峻。当前,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最突出的即融资难、用地难、治污难“三难”问题。短期看,融资难最为突出,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但长期看,土地、饲料、饮用水日益稀缺,草原植被大面积退化及被开垦利用,以及规模养殖企业粪污的收集、贮藏、处理设施配套建设与运行缺乏资金保障将成为限制甚至危及畜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以黑龙江省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全省草原面积保有近亿亩;到上世纪末锐减为6500万亩,而近年的普查结果仅剩3100万亩。近年来,新建专业化、规模化牧场又遭遇了严峻的用地制约,基本农田不能用,荒地荒山无盈余,规划调整无空间,建设用地成本高。如何统筹兼顾,加快破解新愁已成为现实命题。

  新常态之新要求
  新常态有新规律,新阶段也必然有新要求。着眼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现实,必须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着力构建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与竞争主体,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动员各种力量参与创业创新,唯有如此,才能给新常态贴上新标签。

  1.产业运行模式必须适应市场竞争。商品生产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让养殖企业认识到了良种、良法以及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引进良种、采用新技术、新标准已成为共同的主动行为。但在新常态下,还必须认真研究那些成功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并结合本地、本企、本行业实际,加以探索、修正、完善,使资源的配置、资本的利用、市场的拓展、信息的整合、人才潜能的发挥达到最佳。这方面,广东温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同时也证明,只有把先进科技、规范化管理与充分适应市场竞争的商业运营模式相结合,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牢牢把握主动,并迅速做大做强。

  2.培育新型主体成为重要任务。以往,畜牧养殖以千家万户、兼营兼业为主,市场发育及产品竞争不充分,所以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摆不上工作高位。但在新常态下,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培育、扶持各类市场竞争主体,使之具备参与竞争的资格和能力。从养殖环节看,要把支持的重点向规模化家庭牧场、专业化合作社和现代化养殖企业转移,并通过淘汰落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全产业链看,要着力培育能把农户组织起来,能把当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具有品牌号召力的产加销一体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如河南中鹤集团那样,在做大产业的同时,能让广大农民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链式组织、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是必由之路。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各地开始重视按产业链来配置资源、培育企业,像飞鹤等提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从全球化角度,着眼于产业分工和比较优势发挥,国际上又提出了供应链概念;同时许多优势资本与企业提出通过协同、合作,共同打造价值链。这种链式组织、全系统联动方式理应成为今后的发展主流。最近,中央又提出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命题。从畜牧产业来看,就是要将一产的养殖、饲草饲料种植,二产的畜禽产品与饲料加工、畜牧装备生产,与三产范畴的牧场建设,技术、信息、管理服务及投入品供应与产品流通等进行统筹组织,高度对接,进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益的均衡分配、优势的充分发挥。当前,应以农牧对接互融、产加销服一体为主要工作着力点。

  4.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成为刚性要求。在新常态下,必须把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畜牧业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严格执行基本草原划定和确权登记及养殖分区制度;牧场建设必须配建粪污治理与资源化利用设施;大力发展绿色、无抗养殖,并依据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消纳能力确定发展规模。与转方式要求相适应,在确定产业发展规划时,要相对弱化数量的扩张,注重构建和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把畜产品质量、畜牧业安全、养殖企业效益和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作为衡量产业发展质量的主要指标,使粗放式增长快速转化为以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主的集约化方向上来,把绿水青山留给子孙。

  5.创业与创新成为构建新优势的不二选择。在新常态下,为了摆脱“三难”问题,破解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难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市场竞争的新优势,必须走全民创业、全力创新之路。创新产业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切实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充实行业协会的协调、服务功能;创办和壮大一批产业龙头,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壮大产业链。以“互联网+”创业大潮为契机,创新畜牧产业形态,在加速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把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充分融合,诱导和衍生出精准牧业、智能牧业、远程牧业等新的高级形态。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破解风险控制、产业调控等难题,尽快实现二次创业和产业跃升。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12

头晕

伤心

搞笑

抗议

路过

已阅

支持

超赞

最新评论

发布主题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11 12:5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