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开始欢欢喜喜过大年,等着春晚开席了。今年大家最关注的肯定是反腐相声。趁饺子还没下锅,猛料君先给大伙儿爆个猛料。今年预混料市场将被一个创新型的产品——保健型预混料所颠覆。保健型预混料的推出肯定会带动预混料行业标准品质的提升。对于养殖户来说,这是一个重大利好。 盘点2014年,最触动猛料君的就是杀牛倒奶事件。由此引发了我对预混料市场的思考。我觉得目前国内的预混料行业与多年前的牛奶行业很相似。我们回顾一下牛奶行业是如何沦陷的,避免预混料行业重蹈覆辙。当年,蒙牛伊利等大品牌挑起牛奶的过度价格竞争,导致奶的品质下降,引发了大头娃及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最终导致公众对国产奶失去了信心,乃至整个行业沦陷。我们再来看目前预混料行业所表现出的三个特点: 一、准入门槛低,导致作坊式厂家比比皆是。没有技术优势,只能凭借低价冲击市场。 二、生产企业成本抬升,利润空间狭小,当然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和动力。成本主要由两个方面。 1、原料成本。自2014年以蛋氨酸、鱼粉为首的原料成本翻倍增长。 2、渠道成本。传统销售渠道,一吨原材料成本2500元的预混料,业务员的提成最少要300元,经销商利润最少800元。相当于原料成本又增加了50%。 三、传统渠道销售模式下,在市场低价运行,渠道成本无法降低的情况下,只能在原料成本上做文章。在美国,预混料的保质期都在1年,而国内把保质期都设定在6-8个月,以便将营养标准降到最低值。尽管最低值的营养标准从理论上是可以维持禽畜的成长平衡。但是,遇到应激因素、肠道出问题情况下,吸收不好,脆弱的平衡会被打破,导致养殖质量降低。 如上所述,低价竞争看似让养殖户受益,但实际上并没有体现出客户价值,不是以客户价值为导向。养殖户的价值就是要用好品质的饲料保证养殖品质的提升,从而达到利润的最大化。而现在厂家竞争的是渠道资源,为了争夺经销商,让渠道的利益得到了最大体现,而牺牲了品质,最终伤害了养殖户的利益。最终就可能重蹈牛奶的覆辙。 其实,从美国饲料市场的预混料占比来看,预混料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国内的预混料市场如何逆袭?就像我们看的好莱坞大片一样,是时候需要有具备业界良心、有担当、而且还要有独门绝技技术实力的企业来提升预混料的价值,还原预混料的营养本质,而且还要增加保健性能。从根本上实现养殖户价值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