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底以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疫情。由于H7N9全球首例爆发,百姓“谈禽色变”,较长时间拒绝鸡肉食品;城市活鸡市场关闭,运往外省的关口被封;养鸡农户亏损严重,生产积极性遭受严重打击;种鸡企业产品滞销,价格一跌再跌,企业严重亏损,资金链面临断裂,全行业陷入了严重困境。目前,肉鸡市场正在回暖,生产止跌回升,整个形势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当前生产形势分析 按照以往的产业发展规律,每当肉鸡业遭受沉重打击、市场跌入低谷后,必然会孕育另一个高潮,并带来生产的复苏,形成马鞍形曲线。但今年市场的恢复似乎来得很慢,企业仍然处于困难境地。主要表现为: 产品价格回升缓慢,企业仍然亏损较大 目前,我们公司AA父母代种雏每套售价3元,成本价16元/套,从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连续14个月跌破成本线;商品代苗鸡每只售价2元,成本2.6元/只,从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除2013年2月)售价均跌破了成本线。现在父母代和商品代苗鸡售价仍在成本线以下徘徊,加重了企业的亏损。
资金周转异常困难,生产经营举步维艰 连续多月的入不敷出,肉鸡产业全线亏损,维持正常运行的资金相当紧张。眼下肉鸡市场很难快速恢复,今后一段时间企业经营仍将举步维艰。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产能全线过剩,市场拉力缺失 首先是白羽祖代鸡过剩。按我国现阶段商品肉鸡总体规模的需求,祖代鸡的总量以保持在100万套左右为正常水平,而近年来由于规模失控,祖代鸡的总量节节攀升,2011年突破百万,达到111万羽, 2012年上升至135万羽,今年更飙升至145万羽,超出正常需求量的35%左右,造成父母代种雏严重产大于销。其次是终端产品过剩。由于H7N9疫情冲击时所有加工厂大量吃进低价原料鸡,造成鸡肉加工产品大量积压。全国的积压量我们无从了解,仅据对长三角沪宁苏杭四市的了解,积压量就达到100万吨,按该四市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就占有23公斤,要消费掉这么大量的鸡肉,不是短短几个月的事情。可见,产能过剩对生产的压抑力之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恐惧心理严重,一时难于消除 自去年“速生鸡”事件以来,由于媒体的过度渲染,整个舆论界被搞得沸沸扬扬。紧接着,又发生了人感染禽流感的疫情,两层阴影叠加在一起,使人们的恐惧心理到了“谈禽色变”的程度,加上我们业界人士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很好地站出来,理直气壮地进行正面宣传消除认识误区,因而,在人们的脑海里,禽肉几乎成了问题食品的代表,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印象。现在要扭转人们的思想认识,并非一朝一日的易事,因此市场也就很难迅速地全面回暖。
担心疫情反复,补栏信心不足 由于受禽流感疫情的深度伤害,广大养鸡农户生产积极性普遍低落,补栏情况很不乐观。据我们对海门市及周边地区的调查了解,养殖户数量只及过去正常年份的60%,而且饲养数量也比过去有所减少。眼下,气候转冷,严冬季节即将到来,今冬H7N9疫情是否会再度上演还是个未知数,不少农户担心疫情卷土重来,会使他们陷入更大困境,因而心存疑虑,补栏信心明显不足,这是造成当前市场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 外贸情势新变,市场压力加大 在我国肉鸡产品出口受国外绿色壁垒困扰的背景下,最近又遭遇了新的打击。一是我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肉鸡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被WTO裁决为违反了国际贸易原则而被取消,从而可能会对国产肉鸡产品造成更大的威胁;二是近来中日两国因为钓鱼岛主权和历史问题交恶,给两国贸易增加了新的困难,原销往日本的肉鸡熟制品肯定会受到影响,加大了国内市场的压力。
后市预测 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后市表现不容,今年四季度乃至明年上半年仍然是肉鸡产业的困难时期。 首先,农户对饲养肉鸡的犹疑观望态度要持续一段时间,待到禽流感疫情是否有一个明朗的结果时才有可能逐步改变。由此推断,市场低迷的情况暂时还不能有完全好转,白羽肉鸡商品苗的价格可能还会在成本线上下徘徊;父母代种雏还会继续在成本线以下低位运行,一直要维持到明年上半年。明年下半年或年底的时候,有可能突破成本线产生利润。 解决加工产品严重积压的问题,要有一个相当过程。当前,加工厂的老总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把仓库里的产品消化掉,然后才有心思去组织再生产。这个过程不会少于半年甚至大半年。 笼罩在消费者心头的恐惧阴影,不可能在短时间消除。城乡消费者的恐惧心理虽然较前段时间有所好转,但要完全淡化与消除,还需要一段时间。作为活禽销售主角的黄羽肉鸡,虽然市场已经启动,但消费量十分有限,增长也较缓慢。 随着各地学校秋季开学,集团消费正在陆续启动,但形势也不乐观。现在普遍有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想,一些消费单位和学校宁可少用和不用禽肉,也要增加一些“保险”系数,以防沾上“禽流感”。再加上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入贯彻,公费消费受到严格控制,餐饮业抑制性因素的增加,也从另一个方面影响了肉鸡市场的复苏。 经过H7N9禽流感疫情的冲击,种鸡企业似大浪淘沙般地接受了市场的洗礼。由于目前市场形势不够明朗,重新洗牌后的企业对恢复发展生产,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理性思考,才能做出决策部署。即便要起步上马,也要由农民养殖商品鸡开始,等他们获利考虑发展时,才能推动和激活种鸡养殖业的发展。 未来发展的出路 加强源头调控,掌控产能规模 我国祖代肉种鸡的总体规模应当与全国商品肉鸡生产保持相对一致。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盲目扩大祖代规模,不但会造成经济上的极大浪费,也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农业部应该建立祖代肉种鸡进口配额制度,按照前三年各祖代种鸡场的实有数量,确定全国应保持的总体规模,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相应调整。这样,才能确保生产正常发展。
正确舆论导向,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要对H7N9进行科学定名。目前为止, H7N9的来源和传播途径还不清楚,不应轻易地将H7N9流感的帽子扣在家禽的头上。同时,针对前一时期禽流感疫情爆发直至消退时,无一例是家禽养殖和加工企业的从业者感染的情况,应该科学地界定H7N9的“高危人群”,不要把易感人群的范围笼统地扩大到所有“与家禽亲密接触者”。二要大力开展科学知识的宣传。针对去年某些媒体夸大事实、捕风捉影,散布有关“速生鸡”的无稽之谈,以及今年因缺乏对H7N9流感的正面宣传而使消费者产生的恐惧心理,农业部和中国畜牧业协会应有计划地进行舆情引导,揭露谣言,消除误解,甚至对个别情节恶劣的造谣者追究法律责任。通过这些措施,重新塑造肉鸡的良好形象,帮助广大城乡居民提振消费信心,有利于启动肉鸡市场,推进生产发展。 搞好产业转型,加强行业自律 “速生鸡”事件和禽流感疫情的传播,也从一个侧面暴露了肉鸡行业内部的薄弱环节。例如:产业规模过小,经营分散,设备落后,管理粗放,生物安全观念淡薄,防控疫病单纯依赖药物,滥用抗生素;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违禁使用添加剂;不遵守停药规定,造成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等等。为此,要全面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模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要求,积极推进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加强行业自律,自觉做到不随意滥用抗生素,不违禁使用添加剂;强化生物安全,加强计划免疫;正确诊疗禽病,科学使用药物并及时停药,促使肉鸡养殖业真正转移到提高经营规模、提高规范化水平,优化产品质量的轨道上来。 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 经过H7N9的考验,各种产业化经营组织显示了较强的生命力,特别是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对提高肉鸡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有较好的作用。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帮助农民与市场对接,实现增收致富的目的。 建立长效机制,扶持产业发展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肉鸡产业目前仍然是一个弱势产业,抗风险能力不强,自身修复能力有限。因此,建议政府建立扶持家禽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借鉴生猪调控应急预案的经验,建立维护家禽产业正常发展的应急预案,包括战略收储机制、财政补贴机制、金融支持机制等,多管齐下,促进肉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苗鸡价格指数保险,减少公共突发事件对家禽企业损失 建议养禽企业和政府与保险公司研究开发苗鸡价格指数保险,在产品低于一定价格,养禽企业出现严重亏损时,启动保险补偿机制,适当规避养殖风险。 顾云飞 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