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骄阳似火。在福绵管理区成均镇古城村一个山塘边,成群的鸭子有的在树荫下小憩,有的在池塘里嬉戏。“开饭咯!”一名30多岁男子在鸭棚里倒上饲料,大声吆喝着。池塘里、树荫下的鸭子就像士兵听到命令一样嘎嘎嘎叫着往鸭棚里赶来,你争我抢的吃着。男子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望着这些体壮毛润的鸭子,欣慰地笑了。 男子叫邓庆,养鸭子三四年了,每一批出栏的鸭子都供不应求,朋友们称他“鸭司令”。 兄弟三人携手养鸭 邓庆家住兴业县葵阳镇葵西村,在大学,他学的是粤剧专业。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毅然回到玉林。 “我出生在农村,家里也有养殖的传统,我就想通过种植养殖发家致富。”邓庆说,他先后养过野猪、金钱龟,种过蔬菜、果树,都没赚到什么钱,不过,积累了不少养殖经验。2010年,他向广西大学一位老师学习饲料制作技术。他觉得用自己研究的发酵型饲料养鸭,应该会有“钱途”。 邓庆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两个好朋友——福绵管理区成均镇古城村的梁惠付和梁惠平,3人一拍即合:“我们就养鸭,有自己的配方饲料,一定大有前途!”3人注册成立了广西玉林市银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养鸭之路。 虽然做好了前三年不赚钱的思想准备,但邓庆他们没想到养鸭之路是这么艰难。 “白面书生”变黑包公 他们养鸭的地方设在梁惠付和梁惠平老家的山坳里,这里绿树掩映又有溪水流过山塘,十分适合养鸭。 为了节约资金,创业之初什么事情都自己动手。扩大山塘筑坝,3人每天跳入山塘挖泥开渠,“每天都像泥猴一样,爬上岸就不想动了。”午饭就在简易的棚子煮粥,只有榨菜,晚上开车走30公里路回到玉林的家中。实在太晚了,就住在棚子里,忍受着蚊子的侵扰。一次,哥仨几个吃完午饭从棚子里出来,下起了大雨,轰隆一声,棚子遭雷劈了,好几样电器冒了烟。“那一幕我们至今想起来还后怕,但我们没有退缩过。这一声雷响,权当庆祝我们养鸭场开业的鞭炮声。”邓庆说。 长时间的风吹雨淋,邓庆由原来唱粤剧的“白面书生”变成了黑包公。鸭棚搭好了,池塘挖好了,可以大展拳脚了,由于资金短缺,第一批只买了200只原生态谷香鸭苗。“我对自己掌握的饲料配方也不是很有信心,200只鸭苗当试验品吧。”邓庆说。 出师不利,亏了几十万 没想到,200只鸭子饲养得很顺利,75天后出栏,送给一些朋友、经销商尝试,他们都说鸭肉鲜美、没有鸭子特有的腥味。“做清水鸭,就放点盐和姜,煮出来的鸭汤、鸭肉都很美味。”朋友们反馈回来的消息,让3人很兴奋,决定扩大投资。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