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速成鸡”的真相:认识下你吃的鸡 鸡肉,在中国肉类消费里排第二,其中国外引进的白羽鸡占养鸡业近一半。白羽鸡曾被国内媒体称为“速成鸡”,因抗病能力差,被怀疑喂食过多抗生素。这个品种在国外早已是成熟产业,为何到中国却饱受诟病?它是否在中国水土不服? 餐桌以外的“段子” 钱钟书先生曾经对一个求见他的“粉丝”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其实,在禽流感疫情吃紧和食品安全堪忧的情况下,鸡肉和鸡蛋消费量越来越大的中国人,还是有兴趣了解关于鸡的真相的。 中国的传统观念是“猪粮安天下”,尽管中国目前已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鸡肉生产国,但鸡肉在国人的肉类消费里只占第二位,每年人均鸡肉消费量8千克,低于10.9千克的世界年人均鸡肉消费水平。相比之下,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要吃掉43千克鸡肉;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年人均鸡肉消费量也达到34.3千克。 美国人对鸡肉的消费,经历了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大约在1970年代中期,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白肉”概念被开发出来,再加上1978年石油危机,美国人收入减少,开始青睐更健康、更便宜的鸡肉。鸡肉从而超过猪肉成为第二大肉类。到了1983年前后,快餐业的繁荣进一步推动了鸡肉的消费量,使得鸡肉最终超越牛肉,成为美国人消费的第一大肉类。 尽管最近发生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令国人“谈鸡色变”,中国的养禽业似乎也经历了一场无妄之灾,但总体来讲,养鸡业依然前途光明。根据摩根斯坦利发布的一份报告:相对于养牛业与养猪业,养鸡业消耗更少的粮食,造成更少的污染。而人们越来越追求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从而也将增加对鸡肉的需求。 白羽鸡来了 1985年,在成都市江津县一所中学里教书的知青江朝文,从养鸡、卖鸡蛋挣外快开始步入养鸡业。到1990年代初,他的养鸡场已经发展到上万只的规模。此时,一种从国外引进的肉鸡品种风靡全国。这种鸡通体羽毛雪白,体型也要比本土鸡大一圈,而且生长速度快,40多天就能长到5斤重。由于比本土鸡有更好的肉料比,一时间,从塞北到江南,从黄河流域到珠江三角洲,养殖户纷纷将饲养的三黄鸡、麻鸡换成了白羽鸡。 实际上,白羽鸡早在1972年就曾进入过中国。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马闯记得,当时,荷兰女王赠送给中国五十来只父母代白羽鸡。但由于国门长期封闭,中国人不懂育种与饲养技术,这批鸡就被按商品肉鸡饲养了,以至于养得太肥,无法产蛋。白羽肉鸡的首次中国之旅,就以闹了个笑话而告终。实际上,在现代化养鸡体系里,一只商品肉鸡的诞生,要经过祖代鸡、父母代鸡的繁育。因此,养鸡场也就有种禽场与商品肉鸡场的不同层次之分。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