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底,浙江省舟山一养殖户,养殖的黑鲷感染海水小瓜虫病,笔者用一周左右时间控制住该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并治愈了大部分存塘黑鲷,现将治疗方法与体会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养殖 该发病塘面积4亩,为标准长方形池塘,平均水深1.7米,为黑鲷精养塘。发病前存有黑鲷约4000余尾,其中350克、150克左右黑鲷各2000余尾,投喂饵料为配合饲料和冰鲜杂鱼虾。该塘邻近5个池塘养殖有美国红鱼、鲈鱼、南美白对虾等,未发生病害。 发病 在5月18日,养殖户发现有圈套规格的黑鲷出现零星死亡,当时未引起注意,5月23日死亡黑鲷20余尾,养殖户将水位降到1.2米后,使用0.5克/立方米的敌百虫和0.7克/立方米的硫酸铜全池泼洒。但是在5月24日发现死亡黑鲷接近百余尾,养殖户认为是药物使用浓度不当所致,随即换水一半。直到5月28日,该养殖塘共计死亡黑鲷400余尾,其中绝大多数死亡个体为达到商品规格的大鱼。发病塘水温24℃左右,pH为8.2~8.4。 诊断 5月28日,该养殖户将2尾濒临死亡的黑鲷送至本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两尾黑鲷呈现同样患病症状,胸鳍、腹鳍、尾鳍严重充血,在海水中可见清晰白点;鳃丝粘附少量污物,颜色较为暗淡,鳃丝可见大量白点;内脏大小及颜色正常。将鱼体体表粘液、鳍条、鳃丝制成水浸片进行显微镜检,用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和TCBS培养基对鱼体肝、脾脏、肾脏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结果发现,鱼体体表粘液、鳍条和鳃丝都检出大量海水小瓜虫,而鱼体内脏则未培养出优势菌落,基本可以确定该养殖户黑鲷死亡原因为海水小瓜虫感染。 防治 5月29日,笔者在养殖场对该患病黑鲷进行现场治疗指导,具体方案如下:将发病塘鱼转运到旁边小塘(1000平方米左右,水深60厘米,水泥底)。捕捞塘鱼采用笼子诱捕和网兜。发病塘池水排空,然后补水20厘米,用20克/立方米漂白粉清塘;诱捕、转运鱼过程中发现感染较严重的鱼淘汰掉;按照硫酸铜1克/立方米、硫酸亚铁0.3克/立方米的量,分别准确称取硫酸铜600克、硫酸亚铁180克,用水化开,然后混合在一起后,均匀泼洒至池中,同时开增氧机搅动水体;在进行药物处理过程中,及时捞出死亡个体,以防败坏水质。施药24小时后,排水40厘米左右,然后进水至原水位,按照上述硫酸铜与硫酸亚铁浓度和补充新水的体积(约400立方米水体)计算所需药品重量,准确称取药品,化水后,均匀泼洒于池中;第二次施药24小时后,再次按照上述重复施药一次;第三次施药后24小时,换水1/3,然后补高水位,以后慢慢将原池水换掉,补高水位至1.2米;待原发病池塘漂白粉药效消失后(约需4天左右),进水1米左右水深,3天后将小塘中黑鲷转运至大塘,治疗过程结束。治疗过程中投喂配合饲料,减少冰鲜饵料投喂量,以防败坏水质。 结果 在从原发病塘转运鱼的过程中,由于有些鱼本身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加之不可避免的些许擦伤、拥挤和浑水胁迫,死亡鱼200余尾。在第一次施药后,由于受到药物刺激,鱼体产生大量粘液,在水面形成较多黄褐色泡沫,可用网捞清除。第一次施药后24小时内死亡鱼80尾,第二次施药后24小时内死亡鱼28尾,第三次施药后24小时死亡鱼7尾。在加高水位及转运鱼至消毒后的原发病塘的过程中仅死亡鱼2尾。经过治疗,一周后黑鲷摄食正常,活力较强,经过显微镜检,发现零星小瓜虫虫体,部分鱼体鳍条和鳃丝上形成的小白点虽然存在,但是里面已无小瓜虫虫体。为了杜绝可能存在的重金属残留,达到上市规格的黑鲷经暂养一月以后再上市出售。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谢建军许文军施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