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速生鸡”“肉食鸡抗生素超标”让社会目光齐聚商品肉鸡养殖。沟通、调查、处理、调整……喧嚣过后,大家取得共识:肉鸡长得快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通过设施改善、科学管理等饲养环节,使肉食鸡健康生长,从源头上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让肉食鸡最终变成安全的鸡肉。这是消费者的需求,也是生产者的希望和目标。怎样才能养出健康的肉鸡呢?抗生素能不能减少用量?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业内养殖、饲料、兽药、设备等各方面的专家,希冀本组报道能为广大肉鸡生产者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方法、策略,给大家一点思考、帮助、启发。 “前段时间的媒体报道,对我们肉鸡,尤其是白羽肉鸡养殖有误解,但对行业的发展也有促进!”1月9日,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逯岩,听了记者的来意,开门见山地说。 碰撞中的促进 逯岩说,媒体前段时间的报道,对白羽肉鸡商品代养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促进了整个社会尤其是消费者对白羽肉鸡的认识。以前,大多数消费者从本身经验出发,想当然地认为,“45天出栏的肉鸡,是吃激素长大的”;现在消费者认识到,白羽肉鸡作为一个优良的品种,在正常养殖的情况下,45天长到五斤,是正常的,是几十年来科学家及养殖界科学育种、科学养殖的正常结果。 加快了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进程。抗生素超标的肉鸡,大多出栏于中小规模的养殖者,随着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推进,这些养殖场户会逐渐退出市场,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2-3年。“肉鸡抗生素超标事件”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政府有关部门及行业内,对于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推进。 推进了对“公司+农户”这种模式的管理要求。“公司+农户”和一体化养殖作为现阶段商品肉鸡养殖的两种主要模式,各有长短。前者方式灵活,后者整齐划一;前者节省资金,后者耗资巨大;前者管理较难,后者易于管理。两种形式在一定时间内,是共存的,本质区别在于产权不一样,而不是形式。只要提高对“公司+农户”的管理要求,进一步提高其要求,食品安全一样能保证。 系统上的布防 抗生素的使用,前提是鸡生病。所以,减少鸡生病,为肉鸡整个生长过程中提供舒适、适应其生长的环境,是减少抗生素使用的前提。“这牵扯到方方面面!”逯岩说。 首先,国家应从通过立法来布局整个大环境上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对疫区非疫区进行严格划分、防控,以阻断病原菌的传播,减少来自鸡场外部的疾病。 其次,养殖区合理布局。山东是养殖大省,养殖密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应该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