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成鸡”问题的爆发,不仅将公众视线再次引向食品安全问题,更引起了整条产业链的剧烈震荡。 一方面,中国肉鸡产品消费量逐年提高,对企业而言市场前景诱人。但另一方面,这个产业正面临着技术落后于国外、本土品种研发缺位、国内市场培育不足、市场易受影响波动较大等一系列问题。 “未来中国规模化的企业会越来越多,行业也会越来越集中。但其实中国本土市场差不多从2001年后才开始培育起来,这样整个行业目前的发展与监管都还不完善,对企业来说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某肉鸡养殖上市公司高层告诉《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 本土市场加速 目前,围绕白羽鸡和黄羽鸡,在我国形成了南北相对的产业格局。资料显示,我国白羽鸡的主要生产企业,大多集中在北方。比如东三省、山东、安徽、江苏、河南、河北。代表性的企业有正大集团、双汇集团、福建圣农、安徽益和、河北兴达等。而黄羽鸡的主要生产企业乃至消费地区,则主要集中在南方,如广西、江苏等地。代表性的企业有广东温氏集团、广西参皇集团等。土鸡和走地鸡,多是家庭散养,还未形成规模。 事实上,中国发展自己的肉鸡养殖产业,还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比欧美国家晚起步了20~30年,并且前期基本靠国外企业与市场带动。 1979年,经营饲料的泰国正大集团率先在深圳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白羽肉鸡养殖合资企业,此后大量外企携资金及经营经验进入中国肉鸡养殖市场。1989年,正大在青岛建立起种禽、饲料、饲养,到屠宰、加工、熟食生产的一条龙农牧产业,创造了“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长期以来肉鸡养殖行业一直复制美国模式,发展之初主要靠欧美、日本等高增长市场带动,白羽鸡产品以出口为主。不过,“我国出口价格低,从最早3000美元/吨的价格降至现在1700~1800美元/吨的出口价,对国外市场形成了冲击,欧美国家开始注重保护本国畜牧业,我国的出口也受到限制,再加上肯德基等快餐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企业开始越来越重视本土市场。”该人士说。 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统计,目前中国肉鸡消费已在肉类消费中比重占第二位,占比达到20%以上,且增长速度超过猪肉和牛肉,如果这种势头持续,到了本世纪30年代,肉鸡消费有望成为肉禽消费量第一。 不过,另一个现实是,我国人均肉鸡消费量仍然不高。据了解,2010年中国人均肉鸡消费量为10.3千克,低于国际上11.3千克的平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21%、巴西的23%,日本的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