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沸沸扬扬的“速成鸡”事件震荡了整个养殖行业,不少业内人士都对该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事件发生后,美国奥特奇公司东亚区研发总监敖志刚先生第一时间与本站记者取得联系,记者就此次事件对他进行了简短采访。以下是采访实录: 消费者的误解致使事件影响扩大 国际畜牧网(一下简称“国”): 近期有数家媒体曝光了肉鸡养殖环节的一些问题,总结起来有“速成鸡”、“激素鸡”和“抗生鸡”等问题,作为业内人士,您对于这一事件有什么看法? 敖志刚(以下简称“敖”): 对于近来在国内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速成鸡”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国内的动物养殖业,包括肉鸡养殖业和养猪业,的确存在添加剂(主要是促生长的抗生素类添加剂)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也比较严重。这次“速成鸡”事件,可以说是给动物养殖业、饲料行业和食品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如果说这次事件能够推动国内养殖业(包括肉鸡养殖业)对添加剂的规范使用,那不论对肉鸡养殖者还是消费者,都是一个好事;其次,在这次“速成鸡”事件的报道和处理中,也显示出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媒体报道捕风捉影、夸大和歪曲事实,政府主管部门反应滞后、问题出现后缺乏权威声音,消费者无法获得真实的信息、无所适从,等等。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速成鸡”或“速生鸡”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媒体和消费者对现代白羽肉鸡的误解,这次事件被称为“速成鸡”或“速生鸡”事件是不科学的,称为“抗生素鸡”事件更为恰当。 现代白羽肉鸡是当代动物育种的结果,是集约化、工业化动物生产的要求,现代速生高效的动物品种(包括白羽肉鸡、现代外三元猪、现代高产奶牛)的出现,大大缩短了动物的生长周期,提高了动物的饲料转化效率,降低了动物产品的生产成本,为满足消费者对动物蛋白质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白羽肉鸡在欧美出现已经有六、七十年历史,从8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也已经将近三十年时间。肉鸡45天(在新西兰有些地方甚至不到40天)能长到2.5公斤,是动物的遗传潜力决定的,与使用抗生素促生长没有必然联系。事实上,动物的集约化养殖,由于可以实现环境控制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更有利于保证生物安全和疾病的控制。 这个事件揭示出的现状是,消费者由于对农业和养殖业的不了解,认为只要是动物长得快,就是用了违禁的、有害的添加剂,甚至是“激素”,对现代养殖业抱有错误看法。实际上,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中国的肉鸡养殖生产中有大规模使用激素的情况,另外从科学的角度,不光是中国,即使是全世界范围,都没有在肉鸡养殖中使用激素来促生长的研究和应用,另外从经济学的角度,在饲料中添加激素成本也太高。在电视上曝光的养殖户使用激素的情况应该是个案,可能是一些无知的养殖户,被一些不法的兽药销售商蒙骗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