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较快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作为人类理想的蛋白食品来源,动物性食品越来越多地步入寻常百姓生活中。目前,在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中,猪肉的地位一直比较稳定,仍然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最主要的动物性食物消费品种,而蛋类消费趋势则呈现另一种情形。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2011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直接蛋品消费量仅从4.77公斤增加到5.4公斤,城镇居民人均直接蛋品消费量则从11.2公斤下降到10.12公斤。其他如牛肉、羊肉、奶及奶制品、水产品等,尽管不同种类增长的幅度不同,但其消费量均呈增长趋势。由于受我国耕地快速减少、资源严重短缺等因素制约,不能盲目地促进动物性食品消费增长而过度消费大量粮食,而要有一定程度的倾向性,即选择饲料转化率高的畜禽品种。蛋鸡相比于其他畜、禽种类,具有较高的饲料转化率,是满足居民动物性蛋白最普通的食品,尤其在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的背景下,大力发展蛋鸡产业,对有效满足动物性蛋白、促进营养均衡和缓解粮食供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蛋品消费现状 我国是禽蛋生产大国,但绝大部分禽蛋以满足国内消费市场为主,贸易量不足总产量的1%。 目前国内测算居民人均蛋品消费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食物平衡法,即在对禽蛋总产量数据统计基础上,结合净贸易量,汇总得出全国总消费量,最后再除以全国总人口,得到人均意义上的直接间接消费量;另一种方法是抽样调查法,即利用国家统计局对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抽样调查数据,再结合城乡人口结构加权计算全国人均蛋品消费量,但这一数据由于没有考虑户外消费、间接消费、流动人口以及人际交往中礼尚往来等因素,因此统计的主要是居民家庭用餐的人均蛋品消费水平。 在这里笔者利用食物平衡法,结合国际粮农组织数据库(FAOSTAT)和国际蛋品协会(IEC)统计的总蛋品消费数据,来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蛋品消费的差异性。当然,FAO与IEC的相关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估测性,这些数据或多或少会有偏差,因此禽蛋消费的系列数据不要视为绝对水平,而是反映出的一种趋势,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到我国与发达国家消费蛋品习惯上的差异。 FAO和IEC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人均消费总蛋品量为18.5公斤,其中主要是鲜蛋消费。2010年,我国总蛋品消费小幅下降。虽然我国禽蛋总产量依然有所增长,但是更多的禽蛋被用于工业原料,如2010年全国液态禽蛋和干蛋粉达到9万吨和9000吨,分别比2009年多4万吨和4000吨。 一定程度上禽蛋深加工技术及蛋品工业的发展,降低了鲜蛋消费,延长了蛋品产业链条。实际上,受传统鲜蛋饮食习惯和滞后蛋品加工技术的影响,我国蛋制品消费比例长期以来一直不高。随着蛋制品深加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经过初级加工或深加工的半成品、再制品、精制品及其他以禽蛋为主要原料的新产品不断涌现,我国蛋制品消费将会逐步增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