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主办的“北京鸭种质资源与育种创新成果暨品种转让与联合育种”新闻发布会在京隆重召开。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畜牧业司司长王智才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韧、张子仪院士以及来自合作企业和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国内大型媒体的记者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我所党委书记袁学志主持。 首先,北京鸭研究项目牵头人侯水生研究员介绍了北京鸭种质资源与育种创新情况。他指出,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肉鸭养殖国家,其中“咸水鸭、板鸭、酱鸭”类食品消费市场巨大,每年有超过35亿只的消费量。但我国传统“北京鸭”品种因为“肥、大”的特点仅适合加工“北京烤鸭”,不能满足“咸水鸭、板鸭、酱鸭”类食品的加工需求。而国外育种企业针对我国市场需求,利用我国“北京鸭”品种资源率先培育出了瘦肉型北京鸭配套系,并且迅速占领我国80%以上的大体型肉鸭市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在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基础之上,经过13年潜心研究,终于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Z型北京鸭瘦肉型配套系”。该配套系具有高饲料转化效率与瘦肉率、低皮脂率、肉质好、抗病力强等特点,其重要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外培育的北京鸭品种。目前已与两家大型企业达成品种转让与联合育种意向,共同推广使用该配套系,并将有望打破国外品种的垄断局面。 接着,我所与塞飞亚、新希望六和两大龙头企业隆重签署了“北京鸭品种转让与联合育种”协议,正式授权两家企业推广使用Z型北京鸭瘦肉型配套系,并开展联合育种工作,以进一步提高该配套系的生产性能与鸭肉品质。 张子仪院士代表老一辈科学家发言,他指出,侯水生的水禽科研团队受命于危难之中,在占国家畜牧业科研总投入12亿人民币的0.8%的资金资助下,历时十余年培育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京鸭瘦肉型配套系,并创新性地建立了系统的肉鸭选育技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这一成果的取得仅是首战告捷,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挑战。随后张院士对企业和水禽科研团队提出几点希望,并提出在国外企业多年一统天下的落后局面下,今后要把这个丢掉的“北京鸭市场”收复回来,凭借“巧实力”与对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内蒙古塞飞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秉和、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炳亮分别致辞,他们表示今后将继续发挥两家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以及资源优势,做好新成果的推广使用工作,向全社会交出满意的答卷。 王韧副院长高度肯定了牧医所建所以来在畜禽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在农业生产上产生的深远影响。王副院长指出,瘦肉型北京鸭种质资源与育种创新是一项来之不易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突破,此次牧医所与两家大型企业分别签订转让和联合育种协议,是落实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总体部署的具体行动,促进了产学研的有力结合,实现了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双赢,为加速畜牧业新品种的使用普及和畜牧业产业科技水平提供了科技支撑,必将开创适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新局面。王副院长相信,通过真诚合作与共同努力,合作一定会取得成功,也将为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出一条新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