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牧民收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畜禽养殖方式加快转型升级,草原牧区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逐步健全的良种繁育体系和不断增强的畜牧科技实力“双轮驱动”下,我国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走上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2011年,全国畜牧业产值达到2.58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30.9%上升到2011年的31.7%。2011年,我国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193.9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55.8%。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王智才说,目前我国肉类、禽蛋和工业饲料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畜产品占有量不断提高,主要畜产品基本自给,为满足城乡居民膳食需求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10年来,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1年,全国肉类、禽蛋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奶类产量居世界第三位。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荷也勿苏嘎查牧民鲍永新,10年来坚持种草治沙和养羊致富同步推进。如今,鲍永新家存栏1100只羊,年可出栏育肥羊1500只,净利润6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当地牧民纷纷走上可持续合作种养之路,曾经的道兰图沙地已变成片片绿洲。
“10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基本解决了草原生态这个大问题,找到了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副所长王济民认为,近10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最大的变化是规模化步伐加快,其次是产业化提速。
据农业部畜牧业司统计,2011年,全国肉类产量达7957.8万吨,禽蛋产量达2811.4万吨,奶类产量达3810.7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27.6%、24.1%和172.1%;全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为59.1公斤、20.9公斤和28.3公斤,比2002年分别增加了10.5公斤、3.2公斤和17.4公斤。目前,我国人均禽蛋消费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肉类消费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不仅如此,伴随着产量的增长,10年来我国畜牧业的产品结构也不断优化,种类不断丰富,满足了城乡居民膳食结构的多样化需求。”王济民说。
在肉蛋奶产品产量结构中,肉类和禽蛋比重分别从2002年的63.0%和22.9%下降到2011年的54.6%和19.3%,奶类比重不断提高,由2002年的14.1%提高到2011年的26.1%。在肉类结构中,牛羊肉的比重由2002年的12.9%上升到2011年的13.1%,猪肉比重则由66.1%下降到6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