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养猪人深受蓝耳病的煎熬,经过几年的流行,毒力并没有减弱,损失仍在继续,种猪群繁殖力上不去。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摆在所有养猪人及专家面前。目前为止,尚无特效的疫苗,更多的依靠对症方法进行调控。 一、当前蓝耳病流行特点: 1、全国性存在; 2、致病性和毒力仍未降低,基因组呈现微小的变异; 3、新发病猪场呈高热、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4、一年四季均发生; 5、混合感染为主:只有9%为单纯性感染,91%为混合感染; 6、疫苗免疫对控制蓝耳的作用有限。 二、蓝耳病今后的趋势 1、长期存在:近几年,甚至近一二十年困扰养猪业的重大疫病,成为我国养猪生产第一大疫病; 2、毒株呈多样化趋势:美州型毒株的多样化;疫苗毒株不断出现;疫苗毒与野毒的重组毒株; 三、导致的原因: 1、活疫苗滥用:同一猪场使用2种或2种以上疫苗;多种活疫苗投放,市场上存在的疫苗毒株有6个之多;20-25家企业生产疫苗,质量品质不一; 2、缺乏合理的免疫程序;一年普免3-5次,甚至更多; 3、盲目使用疫苗与药物,忽视传染病流行的三大法则与生物安全的建立; 4、政府与职能部门:给力不足。 四、防控办法: 1、加强消毒,切断蓝耳病病毒与各种继发病原在猪场内传播:环境的日常消毒与猪群的带猪消毒;禁止员工串舍;重视工具、运输车辆消毒; 2、合理科学使用安全的活疫苗:选择适合于自身猪场的活疫苗,合理科学使用;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猪场自身特点,实施个性化的免疫程序;一个猪场仅使用一种疫苗; 3、疫苗使用建议:提前使用,保育发病----断奶前免;产房仔猪发病----3天滴鼻;母猪免疫----经产且抗体阳性母猪群不免,后备母猪配前1-3月免疫,阴性或稳定猪场不免; 4、药物预防与保健,控制细菌继发感染:7天----头胞噻呋0.2ml/头;14天----头胞噻呋0.2ml/头;断奶当天----头胞噻呋0.2ml/头;28-35天----头胞噻呋0.4ml/头;42天----头胞噻呋0.5ml/头; 5、净化环境:猪舍内、外环境的定期清理;注意病死猪、粪污的处理。 结束语: 根据蓝耳病的特点,只有采取综合的、多方位的措施,方可能收到一定疗效。 根据猪场的发病规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是降低猪场损失,提高效率的关键。 说明: 前段时间听一位专家的蓝耳病专题讲座,本人深有体会,将核心的内容摘抄下去,供广大深受蓝耳病毒害的养猪人分享,望能给大家有所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