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民的自我救赎之一——蛋鸡养殖合作社 蛋鸡养殖合作社,顾名思义就是有一个或者几个养殖大户出面,组织从事蛋鸡养殖的中小散户成立的一个松散的合作组织。国家和地方对此有一定的法规规范和规模要求,并且对此有一定的资金补助。 从鸡民自发成立合作社到国家鼓励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大概有以下几点,一、从国家的层面而言确保“菜篮子”工程,保证蛋鸡存栏量,防止出现鸡蛋市场的骤涨骤跌。二、对养殖户来讲“抱团取暖”,增加上游如饲料原料、设备采购的规模,降低蛋鸡生产的成本。在鸡蛋销售上,通过规模效应,加大和蛋商以及超市等流通环节交易的主导权,增加养殖户的效益! 但无论是鸡蛋、蔬菜、生猪等合作社在生产和实践中的效果差强人意,有的有其名则无其实,名存实亡,这个要占到已成立合作市的多数,全国究竟有多少空壳合作市,恐怕难以有准确的数字。有的说难听点,已经成了个别人,个别利益集团牟利的道具!更让人难以容忍的是极个别的经营方式和手段甚至已经兼具黑社会性质了! 之所以会出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老井看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可能本身的指导思想就有偏差,有的合作社本身就是冲着“补贴”成立的,一旦国家的钱骗到手,立马作鸟兽散。 二、不排除鸡民中的大户有“领袖”潜质的,也乐意奉献,但我们有的养殖户就不那么配合了,行情低迷的时候,便想起来“合作”了,行情一旦好转,立马牛的鼻窟窿都朝天了,根本就不鸟你神马“合作社”了,一个老鼠坏锅汤,这样鼓捣下去,早晚要完蛋! 三、在合作的过程中,因为要采购设备、饲料、兽药、鸡miao等,销售鸡蛋,这里面的“油水”那是人所共知的,合作社的重量级人物在金钱的诱惑下,慢慢转变为和苗商、料商、药商、蛋商“合作”起来!合作社就变成了某些人牟利的道具了! 所以这么多年来,也不时有人撺掇老井也搞一个合作社之类的东东,老井想都没想便拒绝了,老井深知,中国人有时候一个人可能是一条龙,人多了可能就是毛毛虫啦! 鸡民的自我救赎之二——直接从事终端销售 老井养鸡十几年来,也在不断探索如何通过销售鸡蛋这个渠道来提高养鸡场的收益,下面就是我这么多年做的一点尝试,希望能给诸位同行一点启示! 一、前店后场式的销售。那时候我们刚开始起步,规模很小,1000只左右,当时我的住宅和我们镇上的菜市场比较近,每天可以在家零售一些,逢集的时候出摊到菜市场,应该也占点天时地利吧,客观的讲,我老婆的销售水平应该不算低的,季节合适的时候我们不仅卖鲜蛋而且现场加工松花蛋,收取手续费!但即使是好的时候一天也就是卖150斤左右,差的时候一个逢集也就卖10多斤!像这两种情况也不多,总体产出的鸡蛋还是在本地难以消化掉,加上其它养鸡场的加入,价格战不可避免,最后的结局是,零售的价格有时还不如卖贩子的价格高!鸡民亲自卖蛋,反而使蛋价越来越低,这样不可思的逻辑,确实真实的存在着!我和老婆整天在为这1000多只鸡的鸡蛋销售发愁!后来,养殖的规模逐渐扩大,直接发给蛋商或者贩子,无论价格高低,反而感觉不愁卖了!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