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胀调控,压制外强内弱 从2010年10月开始,针对国内CPI的节节高企,政府一方面从收紧货币流动性,截止2011年3月末,九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四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另一方面针对期现货市场也采取调控手段,针对期货市场相继上调了保证金比例、涨跌停板和取消了手续费单边优惠,针对现货领域连续的通过储备移库拍卖、临储拍卖和对终端小包装油限价等措施调控价格。 2011年2月份迄今,中国豆类油料走势一直弱于外盘,从文华商品指数2月11日到3月31日的持仓量来看,下降了近10%. 从3月中旬反弹幅度来看,美豆和美豆油基本回到了2月10日高点附近,而中国豆类油脂指数,除大豆逼近前高,其余依反弹幅度强弱排序,菜油指数反弹了61%,豆油指数反弹了50%,,豆粕指数反弹了40%,棕榈油指数反弹了37%,均显示弱于外盘。 豆类油脂需求淡季观望,阶段中上游承担压力 在上述外部宏观背景下,国内豆类油脂现货领域,在第一季度还经历需求淡季,豆粕方面,受到春季疫情,养殖存栏量低,养殖周期后移,下游养殖企业逢低加大饲料库存量,中游贸易企业采购谨慎,部分拖延远期合同执行期限,上游油厂承接了库存的主要压力;油脂方面,从现货贸易商了解,由于小包装油限价,储备定期定量限时投放,毛油/小包装油、进口价格倒挂,中上游油厂和贸易商第一季度,也承接了成本的压力。 需求刚性增长和养殖盈利周期下,有助价格后期传导 但无论是从中国需求刚性增长角度,还是从2010年7月份迄今从生猪养殖效益维持盈利周期角度,以及进入夏季的水产养殖旺季到来,目前饲料需求不存在根本上的价格传导受阻问题,更多是养殖企业采购节奏放缓,库存周期延长,将价格压力集中在了中上游环节。 若按照上述推演,在外围金融环境不再发生大的系统性下挫,美豆指数维持1350-1500美分偏强震荡,国内更多的等待下游养殖消费库存的消耗和需求恢复启动,这样随着库容下降,市场价格的话语权将再度回到上游油厂,届时远期成本上移因素将体现出来。 全球库存消费比和北半球大豆种植面积下降,市场侧重刚性需求和夏秋北美天气题材 1、全球大豆库存消费比呈现下降趋势 在3月份的美国农业部世界大豆供求平衡表中,可见10/11年度世界大豆总供给增幅环比下降6.7个百分点,而总需求增幅环比上升了7.91个百分点,直接结果是10/11年度期末库存消费比降至16.44%,低于近9年均值17.38%. 其中10/11年度,南美巴西--环比上年增产201万吨,阿根廷--环比上年减产435万吨,综合两国环比上年大豆产量下降234万吨。 2、美国大豆第一季度库存呈现下降趋势 在美国农业部季度库存报告中,可见截止2011年3月31日美国大豆库存为3396.74万吨,环比上年下降57.66万吨,低于近十六年同期均值3582.17万吨下方。 3、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呈现下降趋势 2011年3月31日,美国农业部公布了首份美国农业种植意向报告可知:2011年美国主要作物,呈现大豆播种面积环比下降79.5万英亩,玉米/小麦/棉花播种面积环比分别增加398.6万英亩、441.8万英亩和159.3万英亩。 综上可见,截止2011年度第一季度,南美大豆产量环比下降,美国大豆季度库存和世界大豆库存消费比均低于历史均值;而受到种植收益影响,2011年度北美新春大豆播种面积下降,低库存和消费高增速背景下,进入2011年第二和第三季度,市场侧重点将集中到刚性需求和夏秋北半球天气领域,一旦终端消费启动,若叠加北美天气升水,在春秋时节交替时刻,低库存将助燃豆类油脂的年度反弹幅度。 市场风险关注点:西方货币政策走势和中国关税调整 从前文可见,2011年度在“后货币宽松时代”,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越发的体现在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差异方面,而随着欧元区德国、英国经济复苏和潜在通胀预期,以及美国二次货币宽松政策即将到期,就业改善的背景下,市场都在关注,进入4月份欧元区部分国家能否加息。一旦西方国家进入加息周期,将对大宗商品领域形成货币紧缩压力。 此外,市场一直传闻对农产品中国将下调关税,但基于目前全球豆类油脂库存下降和刚性消费特点,短调不会改变市场中长线看涨趋势,尤其在美元指数维持低位和原油指数在100美元上方的背景下。 在2011年第二和第三季度, 全球豆类品种库存消费比下降,北半球种植面积下滑,市场关注点正逐渐向需求和夏秋北美天气转移。而基于目前外围金融环境、市场对中国调控“前紧后松”预期、刚性消费和养殖周期盈利背景下,笔者预计豆类油脂总体会延续慢牛攀升格局,走势以滞涨-跟涨-报复性上涨体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食用油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