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赞美了牛的一种奉献精神。 那么,牛吃入的草是怎么变成甘甜醇美的牛奶的呢?这得从牛的特性讲起,牛属草食家畜(反刍动物),和一般家畜不同,牛有四个胃,主要是有一个庞大的瘤胃,成年产奶母牛的瘤胃容积约为110升,占体重的15%左右,它象一个庞大的贮藏发酵罐。当然,高产奶牛光靠吃草是不能满足营养需要的,一头日产40千克牛奶的高产奶牛,一天除了采食30多千克的贸易量(包括新鲜牧草、青贮、干草等),还需补充饲喂10多千克的奶牛糟料补充料(由玉米等谷实、豆粕等饼粕及矿物质、维生素等添加剂配制而成),同时还要给予70-90千克的清洁饮水。 牛采食的特性是:采食草料的速度快而咀嚼不细,每顿进食量大,饱食后再将咀嚼不细的草料逆呕至口腔,再咀嚼再混合唾液后吞咽。 瘤胃是一个微生物的世界,瘤胃内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每1克瘤胃内容物中就有100亿个细菌和50-100万个原虫,整个瘤胃内容物中的微生物可达1015以上,这些微生物对草料的消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奶牛采食的草和其他饲料在瘤胃这个庞大的贮藏发酵罐内不停地搅拌,微生物把纤维素等咬断、磨细,分解成挥发性脂肪酸为奶牛提供能量、菌体蛋白、脂肪等。70-85%的饲料干物质在瘤胃内被消化,剩下的15-30%在小肠等后消化道被消化吸收。消化的营养吸收入血,通过血液送到全身,送到乳房,在乳房合成牛奶。 血液是生产牛奶的原料。牛奶和血液二者有很大差异,从颜色看血液是鲜红的,牛奶是乳白的;成分也有很大差异,牛奶中含量较高的乳糖、脂肪、酪蛋白、柠檬酸等在血液中几乎没有,它们是在乳腺内生成的,无机物是在乳腺内被浓缩的,牛奶中钙和磷的含量明显比血液高,维生素A和D等脂溶性维生素等在牛奶中含量也较高。 为了牛奶生产的需要,血液一刻不停地流经乳房,据科学试验表明:生产1升牛奶需要有500升的血液流经乳房。每天生产40千克牛奶的高产奶牛,流经乳房的血液每分钟约为14升,每天约为20吨,如用4吨的奶罐车来装运,则需要5辆车。所以,高产奶牛既要有良好的采食能力、发育良好的乳房,同时还需要有强健的心脏和流经乳房的循环系统。 奶牛是最经济的家畜,它对人类要求的最少,而贡献最大。它吃的是草,产出的是牛奶。众所周知,人的生命活动、工作、学习及生产劳动,每天都需要热能,而人体本身又不会制造热能。“能”主要来源于太阳光。而人体本身又不能直接利用太阳光的“动能”。因此人类只能利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的“动能”贮存在植物株内的“潜能”而生存,遗憾的是人类利用这种“潜能”的能力又是极为有限的,只能利用其籽实、果仁、果肉、块根、块茎等,而这一部分仅占植株的25%,其余的75%则是不能利用的植物秸秆,但植物等秸秆经过青贮或氨化可变成奶牛的好饲料,奶牛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秸秆、杂草,是如前所说的有它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特性所定的。 综上所述,奶牛是能将粗饲料转化成动物蛋白质效率最高的草食家畜。发展奶牛业,对合理利用我国的自然资源、改善食品结构、增强人民体质具有重要意义。(来源:乳业博物馆;作者:王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