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 关于啄羽原因的几种假说 Blokhuis(1986)认为啄羽与蛋鸡的寻食行为有关。这种假说基于家禽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在地面上的啄食和搔抓行为(Savory 1995)。当鸡只所处的环境缺少鸡只寻食的物质(稻草、木屑、沙子、泥煤块等)会加剧啄羽的发生。在现代集约化的生产条件下,鸡大多自由采食,自身营养需要很快就得到满足,这样鸡只花费在采食上的时间就相对减少,剩余空闲时间相对较多。加之笼内环境单调,寻食行为得不到满足和展现,导致产生异常行为,啄击的目标发生转变,开始啄其它的鸡。这种假设已经被饲养在缺少各种啄食物质和饲养在各种类型的垫草的两种环境条件下的鸡只啄羽情况的对比实验所证实(Ellethey et al.2001;Huber-Eicher和Wechsler,1998)。 Vestergaard和Lisborg(1993)认为啄羽的形成与沙浴行为有关。尤其当鸡表现出沙浴欲望时,而鸡只所处的环境单调,沙浴行为得不到满足和展现,这样导致啄羽行为增加。Norgaard-Nielsen(1997)的实验表明,没有提供沙子的鸡只的啄羽行为明显高于提供沙子的鸡只。 啄羽另一种可能的假说认为啄羽是由于社会因素而不是变异的行为。Cloutier et al.(2000)认为啄羽不是与贫瘠的环境有关,而是与鸡只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把具有啄羽行为的一些鸡只引入4周龄的鸡群中,发现导致整个鸡群的啄羽程度显著提高,(Zeltneret al.2000)有报道说在很早的生理阶段鸡只就有啄羽现象,甚至刚出生后的第一天,这时啄食和沙浴行为机制还没有发育成型(Riedestra和Groothuis,2002)。可见啄羽的这种产生机制还是有一定的理论根据的。 McKeegan和Savory(1999)认为啄羽的另一种解释是长期吞食羽毛所致,地面上的许多掉落的羽毛会导致一些鸡只吞食羽毛,当地面上没有合适的羽毛供其啄食时,鸡只就会对别的鸡只身体上的羽毛感兴趣,导致啄羽的发生。 3 产生啄羽的各种因素 啄羽被认为是多因子问题(Hughes和Duncan 1972;Blokhuris,1989)。国外关于蛋鸡啄羽原因的研究主要从环境和营养的角度进行。目前国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光照强度、食物组成、饲养密度、群体大小以及荷尔蒙激素等变化都会影响啄羽的发生。 3.1 环境因素 丰富环境的程序涉及增加禽舍环境的复杂性和有价值的刺激,通过引入明显的可操作的物体,各种食物和声音也可应用(jones,1996)。环境丰富的几方面益处在雏鸡和成年鸡上被报道,这些包括减少恐惧、啄羽和死亡率、提高脚和羽毛状况、增加生长速度和食物吸收率(Jones和Waddington,1992;Gvaryahu,et al.1994;Jones,1996,Huber-Eicher和Wechsler,1991)。已经证明一些丰富装置能够使啄羽从其他鸡只上转移(Brasstad,1990;Gvaryahu et al 1994)。这种 作者:王长平(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30) 摘自《中国家禽》2005年第27卷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