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1月到现在,持续亏损,我们现在已经全面停产检修了,不光我们一家,这是沿海加工企业普遍面临的现状。”昨日(2月16日),邦基正大(天津)粮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邦基)油脂销售经理杨亚丽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如果在一年之前,发出这样声音的也许是位于黑龙江省内的上百家大豆加工企业。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以来,黑龙江省内的加工企业大多扭亏为盈。“前两年每加工一吨大豆还得亏上几十块钱,而现在每吨大豆加工利润能保证在100元以上。”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产区加工企业依靠产区稳定可靠,即使市场有变化,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同舟共济。但目前沿海的加工企业中,有外资背景的合资企业可以通过业务关联来减少风险,而内资企业在加工进口大豆时,一遇市场波动,日子就不好过。”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刘登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形势的转变缘于一直以来不断攀升的进口大豆价格。记者从海关总署网站上公布的“2011年1月全国重点商品进口量值表”上看到,今年1月,大豆进口量为514万吨,同比增长26%;进口均价为每吨558.1美元,同比上涨20.4%。对于未来进口大豆的价格,多位业内人士在采访中均表示,会持续走高。 进口大豆加工企业叫苦 据悉,邦基是一家中外合资大型集团式粮油加工企业,主要以生产豆粕和豆油为主,每天的发货量约3300~3500吨,产品主要销往京、津、冀、鲁等地区。“最近发货量很一般,主要也是完成年前的一批合同量。”杨亚丽称。 因为正赶上邦基的例行检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没能目睹公司生产的 “庐山真面目”。“最近公司正在进行一年一度的检修,现在豆粕和豆油的生产全停了。”杨亚丽告诉记者,公司每年都会有一次大的检修,时间一般安排在春节后或者每年的第四季度。 “从去年11月到现在都在亏损,以前每吨赔300块钱左右,现在虽然亏损少了,但也有100块钱。”杨亚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据了解,在当前内外成本倒挂下,亏损已经不是天津大豆加工生产企业的个别现象。“三四百元是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合理的价格差,这样谁也不吃亏。”杨亚丽随即告诉记者,以当天(2月16日)的进口价为例,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的价差已经高达700元。“现在肯定是用国产豆更划算。” 不过,尽管国产大豆价格远比进口大豆便宜,但由于运输成本较高、供应量不足等因素,类似邦基这样位于沿海地区的大豆压榨企业只能选择进口大豆。 据记者调查了解,目前国产豆每年产量1400多万吨,除掉用于国家收储和正常食用外,用于压榨的仅仅五六百万吨。而全国压榨企业实际所需产能约5000万吨,今后甚至有望达到5700万吨。“国产大豆主要在东北,这五六百万吨大豆仅东北的企业就能完全消化掉,我们想用,也买不到。”杨亚丽表示,目前只有等到豆粕和豆油的价格稳定之后,预计在3月中下旬,企业的利润状况才有望好转。 不断上涨的价格也减缓了加工企业的进口步伐。记者2月15日从天津港得到的消息是,近期并没有运送大豆的货船。“上个月底有一些,但是很少。目前的进口量比高峰时期减了一半。”杨亚丽告诉记者。 国产大豆加工企业乐观 “很多村镇的雪还很厚,路也不好走,收豆子的车很难进到村子里。而且豆农观望情绪比较严重,可以说有价无市。”黑龙江富锦市永兴大豆油厂一位负责人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位于当地周边的四五家加工厂都还没有开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