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对中国乳业来说是多事的一年也是稳步前行的一年。三聚氰胺问题奶粉再现风波、性早熟女婴疑云、进口奶粉加速侵占国内市场……但是这一切并没有阻止中国乳业稳步前行的步伐,近期公布的中经乳制品产业景气指数报告显示:2010年1至11月,全国液态奶产量1627.01万吨,同比增长9.71%;乳制品行业实现收入1725.85亿元,同比增长18.32%;实现利润总额89.01亿元,同比增长8.08%。 “洋奶粉”泛滥是2010年中国乳业天空一块难以挥去的阴云。资料显示:2010年1—11月份,全国奶粉进口总量创历史新高,达37.06万吨,此间奶粉进口平均价格为3355.50美元/吨,价格同比上涨43.65%。1—11月,全国奶粉进口额达12.44亿美元。进口奶粉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利润率至少在40%以上,可以说是暴利。有估算结果称,进口奶粉每增加10万吨,将直接导致减少85万吨的生鲜奶需求,相当于减少养殖34万头奶牛,直接影响到3.4万人就业。 据了解,目前国内配方奶粉品牌普遍采用湿法工艺,而外资品牌奶粉则主要是采取干法工艺。湿法工艺需要巨额投资购置从鲜奶加工到生产原料奶粉一系列的生产设备;而干法工艺主要是各种成分混合,然后包装,设备简单,节省了购置昂贵的生产设备投资。业内专家称:从整个生产过程来评估,湿法工艺要比干法工艺更加科学!由于采用湿法生产工艺,国内主要配方奶粉生产企业成本远高于外资品牌,但值得深思的是:进口奶粉的国内的市场售价要远远高于同档次的国产产品。现今大量的奶粉进口已经对国内乳产业链造成了冲击,在产业链还没遭到彻底破坏之前,用“爱国牌”来堵住外资奶粉的“黑洞”未尝不是一个权宜之计。 确保乳制品的安全,是让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提升养殖水平、建设优质奶源基地、持续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乳制品企业发展方向。以我国的三大乳业巨头为例:目前,伊利不断加大自建奶源、推广奶联社的建设,以保证原奶安全和降低成本。公司计划在未来5年再建800家不同规模的牧场。在生产环节,伊利深耕优势市场,在有奶源优势的地区加大产能布局。伊利已经在全国各地建立了38个生产基地,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伊利在投资建设新生产基地上花费超过23.66亿元。2010年前三季度伊利股份实现收入235.25亿元,营业利润5.93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5.63亿元;蒙牛乳业的73%原奶来自于大规模牧场。不久前宣布投资4.692亿元人民币收购君乐宝51%股权成为最大股东,收购君乐宝之后,蒙牛旗下酸奶市场份额将提升至30%以上;从2009年年初开始,光明乳业旗下的自有牧场都参加了公司全球独创的“牧场千分”标准,推进光明乳业新一轮“奶源升级”计划,现在效果已经开始显现。2010年前三季度,光明乳业实现营业收入68.15亿元,同比增长12%,营业利润1.55亿元…… 诸多的努力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据监测,2010年,牛奶产量是3530万吨,同比增长0.2%;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一百头以上的奶牛养殖规模达28%,比2009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机械化挤奶率达到87%;从生鲜乳价格来看,2009年8月份以来,全国生鲜乳价格连续16个月回升,2010年11月份为1公斤3.07元,同比提高了21.8%,养牛效益正在好转;此外,生鲜乳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良好,2010年农业部组织全年抽检生鲜乳样品7406批次,三聚氰胺含量全部符合临时管理限量值的规定;2010年四季度,乳制品产业亏损企业有181个,产业亏损面为21.9%,亏损面较上季度缩小1.3个百分点,连续三个季度收窄,目前已是历史最低水平。 2010年乳制品行业的诸多努力已经为整个行业平稳提升打下了较强的基础,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乳制品产业政策措施的继续落实、消费者信心的恢复,国内消费需求的加快回升等因素决定了新的一年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有望加快,相信2011年中国乳制品行业会有更好的表现。 本文来源:乳业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