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首页 反刍 牛病防治 查看内容

犊新蛔虫病

2011-1-20 10:35| 发布者: jieming| 查看: 697| 评论: 0|来自: 中国畜牧人论坛

摘要: 犊新蛔虫病虫体粗大,呈淡黄色。头端有3片唇,食道呈圆柱形。雄虫长11~26cm,尾端有一小锥突,弯向腹面。雌虫长14~36cm,尾直。虫卵近似球形,壳厚,外层呈蜂窝状。
  病原体 该蛔虫虫体粗大,呈淡黄色。头端有3片唇,食道呈圆柱形。雄虫长11~26cm,尾端有一小锥突,弯向腹面。雌虫长14~36cm,尾直。虫卵近似球形,壳厚,外层呈蜂窝状。
  生活史 母牛吞食感染性虫卵后,幼虫在小肠中从卵壳内钻出,穿过肠壁,移行至肝、肺、肾等器官组织中,进行第二次蜕化,变为第3期幼虫,并停留于该组织中。等母牛怀孕8.5个月左右时,幼虫又开始移行至子宫,进入胎盘羊膜液中,进行第3次蜕化,变为第4期幼虫,该幼虫被胎牛吞入小肠中发育。小牛出生后,幼虫在小肠内进行第4次蜕化后,逐渐长大,约经25~31天变为成虫。成虫在犊牛小肠中可寄生2~5个月,以后逐渐从宿主体内排出。
  现在认为,犊牛哺乳了含有蛔虫幼虫的乳汁,亦可被感染。
  临床症状 犊牛出生两周后为受害最严重时期,主要发生于5个月以内的犊牛。常见是食欲不振,腹泻;因肠黏膜损伤,可见排出多量粘液或血液,有特殊臭味。腹部膨大,患犊消瘦,精神不振,后肢无力,站立不稳,虫体太多时可造成肠阻塞或肠穿孔而死亡。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犊牛的年龄及临床症状和化验找到虫卵,即可确诊
  治疗 可用左咪唑(左旋咪唑)内服量8mg/kg体重,一次内服。丙硫咪唑驱虫,剂量15~20mg/kg体重,一次内服。阿维菌素内服与皮下注射量:一次量为0.2mg/kg体重。1~2周龄的犊牛对敌百虫敏感,内服正常剂量(20~40mg/kg体重)而发生中毒,故禁用。
  预防 对患犊应于15~30日龄时驱虫,早期治疗不仅对保护小牛健康有益,并可减少蛔虫虫卵对环境的污染,应将母牛和犊牛隔离饲养,减少母牛受感染的机会。

本文内容由 医兽堂 提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头晕

伤心

搞笑

抗议

路过

已阅

支持

超赞

最新评论

发布主题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18 23:53,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