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滴虫病为胎儿三毛滴虫寄生于牛生殖器官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1 病原学 胎儿三毛滴虫为一种鞭毛虫,属毛滴目、毛滴虫科、三毛滴虫属。是一种有鞭毛、呈梨子状的真核原生动物。具有三根前鞭毛和一根后鞭毛及波动膜,体长约8~18微米、宽4~9微米,呈活泼的蛇形运动,以纵分裂方式繁殖。虫体主要存在于母牛阴道和子宫内、公牛的包皮腔、阴茎黏膜和输精管等处,胎儿的胃和体腔内、胎盘和胎液中,均有大量虫体。虫体以黏液、黏膜碎片、红细胞等为食,经胞口摄人体内,或以内渗方式吸取营养。 胎儿三毛滴虫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热敏感,但对冷的耐受性较强,大部分消毒药很容易杀灭该病原。 2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发病动物和带虫动物。 通过交配感染,患病公牛或带虫公牛在本病的传播上起主要作用。多发生于配种季节。带虫精液或沾有虫体输精器械,在人工授精时也能引起感染。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母牛感染后1~2天,阴道发生红肿,1~2周后,自阴道流出絮状灰白色的分泌物;同时在阴道黏膜上出现疹样的毛滴虫性结节。当子宫发生化脓性炎症时,体温升高,泌乳量显著下降。怀孕后不久,胎儿死亡并流产。公牛于感染后12天,包皮肿胀,分泌大量脓性物,阴茎黏膜上出现红色小结节。 4 诊断 4.1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检查:对临床上可疑的病畜应采集阴道排出物、包皮分泌物等做压滴标本检查活虫体。也可制成涂片,用姬氏或瑞氏液染色后油镜下检查。 5 防治 引进种公牛时要做好检疫工作。淘汰阳性种公牛,推广人工授精,定期检查公牛精液。治疗可用1/600卢戈氏液、1%钾皂液、鱼石脂液、2%红汞液洗涤患部,或结合应用甲硝达唑(又称灭滴灵)静脉注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