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因素加速国内产业危机 据了解,近几年我国大豆产业一直面临进口大豆的低价冲击。2008年金融危机时,黑龙江省近70%大豆加工企业停产,许多农民的大豆由于低价外豆的冲击存在手里卖不出去。近几年随着进口大豆不断增多,这种情况愈加严重。 国内大豆产业有关专家认为,是国外转基因大豆的无限量进口和低价入侵以及国际粮商的渗透,使我国大豆产业逐渐失去最后的生存底线。据统计,2008年我国大豆进口3744万吨,是国内产量的2.4倍,达到世界进口总量的49.3%。2009年进口增长到4255万吨,2010年上半年已累计进口了2590万吨,同比增长17.2%,按此势头今年将进口大豆可能超过5000万吨。 一面是高昂的原料成本,一面是低价豆油豆粕的冲击,双重夹击下的国产大豆压榨企业生存艰难。农民卖豆无门,亏损不说,直接打击了豆农的种豆积极性,使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急剧减少。中国大豆的最后“堡垒”——黑龙江也将被进口转基因大豆全面“攻陷”。 跨国粮商的渗透更加剧了产业危困。中国大豆协会副会长田仁礼分析,中国大豆市场放开之后,国际粮商全面进入我国大豆加工业。在国内油脂原料进口上,跨国粮商利用其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优势,已基本完成对我国大宗食用油压榨原料的采购控制,国内压榨企业都在以进口大豆作为食用油压榨的原料。外资对压榨环节的垄断,导致内资企业压榨能力和实际压榨量不断萎缩。 跨国粮商利用其对原料采购的优势,使我国不仅在国际大豆市场上没有话语权,而且在国内大豆市场上也失去话语权,大豆进口时间、数量、价格被国外参股控股企业所掌控,国内油脂压榨业有被外资垄断的风险。 据介绍,由于进口大豆定价权掌握在跨国粮商手中,他们在中国建厂,把中国作为国际贸易利润转换的链条,一旦中国油脂企业被全部挤垮或兼并之后,跨国粮商将彻底主导我大豆产业话语权,依靠垄断优势,在中国市场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目前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已大部分被外资垄断,黑龙江是我国民族大豆加工业仅剩的一块“净土”,但在困境下也正面临瓦解。 突围需先解决三大争议 面对大豆产业的生死存亡,国内一直存在“突围”还是“放弃”两种主张。“放弃”论者认为,“中国大豆不够用,进口大豆就是进口水和土地”。主张“突围”者认为,农业问题的实质是农民就业问题,是产业安全问题。 有观点认为,“美国大豆便宜,为什么不买?”专家认为,目前美国的转基因大豆已占领中国大豆市场的80%,而“当美国转基因大豆100%地占领了中国市场、中国大豆业完全被剿杀以后,你还能指望美国大豆还那么便宜吗?”国产大豆是中国贸易谈判的砝码,有了自己的大豆产业,我国才有谈判的地位,才有自主权可言,当我们什么也没剩下时,何谈发言权? 专家认为,不能把大豆贸易简单当成“供求平衡”的数字游戏,必须深究中国从大豆生产大国、出口大国变成进口大国,从品种资源大国到受制于个别跨国种子公司的根源;必须从国家粮油安全、农业产业安全、农民就业安全的立场反思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必须从大豆产业的发展体制和机制创新做起,提高产业整体竞争能力,防止大豆产业悲剧在棉花、玉米等产业重演。 基层干部群众和有关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大豆产业脱困,急需走出“只有种转基因大豆才能增产”、“可继续鼓励外资进入”和“民族企业无法与外资抗衡”三大争议。 |